2006年4月中旬,關于新疆羅布泊發(fā)現(xiàn)一具干尸疑似彭加木遺體的消息傳遍了全國。
彭加木,這個二十多年前對許多人來說耳熟能詳、如今卻有些陌生的名字,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作為首位全面考察羅布泊的中國科學家,因為獨身找水源而失蹤。為了尋找他,中國人民解放軍緊急動員,空軍派出了飛機,搜索之細,甚至“能看見地上的老鼠在跑”;陸軍派出了地面部隊,搜索之遼遠,以至于運水車里的水全部腐壞,不能飲用。
但彭加木還是沒有找到,由此產生了種種猜測,留下種種謎團。
彭加木失蹤26年后,人們再次關注他,這其中有什么奧秘?為何對彭加木的失蹤如此關注?彭加木的失蹤為何如此蹊蹺?重重謎團一直籠罩在彭加木的身上。
有人說,在彭加木失蹤后的26年里,國人對羅布泊的研究從未停步,對樓蘭古國的文化搜尋與重建也始終在繼續(xù),探險人士對羅布泊的意志征服更是不曾停歇。彭加木是一個謎,也是一種懷念,更是一個符號和精神地標。對他的尋找完全可以看作是對一種精神的召喚,這可能就是人們再次關注彭加木的意義所在。
彭加木的失蹤
羅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緣,曾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要沖,雖蘊含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卻因為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人稱“漂移的謎湖”。《辭海》對它的解釋是“進去出不來”,當?shù)厝酥焙羝錇椤八劳鲋!薄?/p>
時間閃回到26年前的1980年春夏之際,那個難忘的日子,那個讓世人關注的地方。
1980年5月3日,彭加木率領一支綜合考察隊,以當時的新疆農墾總局米蘭農場為大本營,再次進入羅布泊進行調查。
5月9日,考察隊進駐羅布泊湖區(qū)后,調查了羅布泊湖盆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情況。分成兩隊后經過七天的艱難跋涉,終于在6月7日勝利會師,完成了近代史上第一次縱穿羅布泊干涸湖盆的考察,填補了中國地學研究的空白。
6月12日,彭加木又帶領4名考察隊員乘坐兩輛汽車從米蘭出發(fā),計劃繞羅布泊一周進行補充考察。當他們前進至庫木庫都克以西8公里處時,迷失了方向,汽油和水只夠維持兩天的時間。
怎么辦?6月16日晚,彭加木向駐軍發(fā)出了求救電報,希望能送汽油和水來。不過彭加木一行考慮到讓飛機送一次水耗資六七千元,便決定在等待救援的同時,自行尋找水源,一來可以為國家節(jié)約資金,二來也可以為以后來這里考察做些準備。
6月17日上午10時左右,彭加木留下一張“我往東去找水井”的字條,冒著攝氏56度的高溫,獨自一人外出,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搜救彭加木
1980年6月23日,新華社發(fā)布了“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的消息,立即牽動了億萬人的心,也使羅布泊帶著詭秘之氣蜚聲海內外。
彭加木失蹤后,國家先后對其進行了幾次搜救,甚至還用拉網式方法對疏勒河谷地進行了全面尋找,對腳印消失處周圍的20至30公里加大了尋找密度,進行了重點尋找,結果仍然是——彭加木下落不明。
彭加木留給我們的是什么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廣東番禺人,生于1925年,解放前畢業(yè)于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任助教,后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失蹤時,他只有55歲,但他的一生帶有很傳奇的色彩。
早在1956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綜合考察委員會準備到新疆調查資源時,正在上海的彭加木便主動放棄到莫斯科學習核磁共振技術的機會,給郭沫若院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志愿到邊疆去。他寫道:“我志愿到邊疆去,這是夙愿……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并在決心書中改“家睦”之名為“加木”。
此后,彭加木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行程。他時常冒著酷暑嚴寒從云南到新疆,從海南島到雷州半島,足跡遍及邊疆各地,他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為國家制訂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jù)。作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第一個化學實驗室的創(chuàng)立者,彭加木白手起家,豎起儀器箱當實驗桌,架起水桶接上橡皮管當自來水,出色地完成了大型精密儀器的安裝、調試任務。
干尸引發(fā)的爭議
2006年4月13日,“羅布泊發(fā)現(xiàn)了一具可能是彭加木的干尸”的消息,再度讓26年前的那場大搜索成為熱門話題。
其實,那具干尸早在2005年4月就被人發(fā)現(xiàn)了。據(jù)發(fā)現(xiàn)者——敦煌市七里鎮(zhèn)南臺堡村村主任劉學仁說,干尸是在庫木庫都克沙漠干涸河床西南方向的左岸發(fā)現(xiàn)的。當時干尸面部朝下,身體大部分被沙覆蓋著。發(fā)現(xiàn)后,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會是彭加木的尸體,把開出租車的兒子叫來,準備把干尸運回去做展示用。但車是兒子包租的,當時干尸有些味道,車主不愿拉,他只好和兒子找了個地方把干尸埋了,想等以后再說。
2005年11月,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前往這里進行考察研究,正好搭乘劉學仁兒子的出租車,閑聊中無意提起這具干尸,憑著職業(yè)的習慣和對彭加木失蹤的了解,董治寶突然冒出個念頭:這是不是彭加木的尸體?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夏訓誠。
據(jù)夏訓誠說,這樣的報告太多了,幾乎每年都會遇到。因為聽董治寶說發(fā)現(xiàn)地在庫木庫都克,離彭加木失蹤地比較近,因而囑咐董治寶,先將干尸保存好,做好保密工作,不要對外擴散,現(xiàn)在天寒,等天暖些組織小隊去現(xiàn)場。
正當夏訓誠準備4月動身去羅布泊考察,并順路前往現(xiàn)場驗證干尸身份時,一些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媒體開始大量報道此事。
4月18日,從北京趕赴敦煌的中國科學院專家對這具干尸進行初步檢驗后確認,遺體的大部分牙齒缺失,只保留了下頜左側的第三顆牙齒。根據(jù)牙齒的特征,專家初步推斷,死者生前的身高在1.7米左右,死亡時間在20年左右。
夏訓誠4月11日趕到了敦煌,行進到發(fā)現(xiàn)干尸的第一地點進行了實地勘察,走訪了發(fā)現(xiàn)干尸的村民。在發(fā)現(xiàn)干尸的第一地點,夏訓誠發(fā)現(xiàn),站在高處往發(fā)現(xiàn)干尸的方向看,就像有一池水,這不排除彭加木當時也許看花了眼,將這里當成了水源,前來此處的可能性。對沒有按他的意思保持干尸現(xiàn)場,以及有關方面搶先將干尸運走,影響到他對這一方面的研究調查,夏訓誠表示十分遺憾。他認為,如果保持干尸的原始狀態(tài),可以更好確定尸體在死前的活動,可以為研究提供更多的資訊。
彭加木失蹤后,夏訓誠十分難過,立即率隊尋找,幾進幾出羅布泊,常常在夢中尋找彭加木。在彭加木的追悼會上,骨灰盒里只放著一把他失蹤地的沙土。“現(xiàn)在尋找彭加木,與其說是在尋找他的遺骸,不如說是在尋找他的精神。”
(寒江雪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