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要用一個人的‘手’,你就必須用他整個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個的‘人’,你就必須影響他整個的‘心’”。
如果您希望我以一句話來概括心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我就以這樣一句話來回答。
那么,假如您允許我稍微多作一點闡述呢?
那我就進一步回答您: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爭天下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抓住問題的根本并以最精煉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是一種巨大的誘惑。在寫《心本管理》這本書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曾經在云南昆明的一個寺廟里看到的一副對聯:
會道的一縷藕絲牽大象;
盲修者千鈞鐵棒打蒼蠅。
我記得很清楚,那一天是我的生日。本來是想在廟宇中靜心,不料這句話卻使我如同遭遇當頭棒喝,一個在相當時期內困擾我的問題突然得到了解決,我當即豁然開朗了。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給各界講授管理課。在培訓的對象中,既有中央和國家部委的高級領導,也有全國各地的職業(yè)經理人和其他中高層管理者。經常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管理學的理論就像一座森林,不進去不行,進去了有時又難以出來。有更有效的方法把握管理學的根本嗎?”
這話使人難以回答。一百多年來眾多管理流派都有自己的觀點,都有自己的價值,掌握得越全面越好。與此同時,各種管理理論又在不斷產生,精彩紛呈,不好好學習怎么能夠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呢?
但是,懸在我眼前的這副對聯卻使我一下驚醒過來了,為何要管那么多的理論流派呢?為何要管那么多精彩紛呈的新理論呢?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有效,抓住最有效的方式,對管理者來說,不就是最有價值的嗎?
仿佛一道閃電,“心本管理”的理念躍然而出了。抓住了心靈這個根本,不就抓住了管理的核心嗎?
你絕對不可能只用一個人的手或腳!要用一個人的手或腳,你就必須用他整個的人。可是,只有你影響了一個人的心靈,他的一切才能為你所用!
“心本管理”恰恰又符合中華文化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智慧在相當程度上引導了中國的管理之道,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首先強調管理自我,因為管理他人的前提是管好自己,而管好自己的根本是管好自己的心靈!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深深地感到,一百多年來由西方主導的現代管理學有一個最大的盲區(qū):只重視管理他人,不重視管理自己,更不重視管理者心靈的自我管理與修煉……
我進一步認識到,仔細把一百多年來二百多位著名管理學家的探索進行總結,就會發(fā)現現代管理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物本管理階段:強調人是組織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機器中的一個零件。管理重在對人的控制。
人本管理階段:強調人的作用。管理重在對人的尊重,但要激發(fā)人的潛能,更強調心靈的外在感動。
心本管理階段:是人本管理的進一步升華。由心靈的外在感動轉為管理者與員工心靈內在的自覺。
有這么一個寓言:
一把沉重的鐵鎖掛在門上,有一個人拿一根鐵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樣的力氣都打不開。
這時,另外一個人來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鑰匙,往鎖孔里一放,“咔嚓”一聲,鎖就開了。
等別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鐵棒問小鑰匙:
“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氣都打不開的鎖,你輕輕一下就可以打開呢?”
小鑰匙的回答是:
“因為我懂得它的心。”
(方明明摘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心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