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校“掐架”
“清華、北大把尖子選完,剩下才輪到國內其他一流大學選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大校長朱清時在重慶表示,對這兩所學校的過度追捧,各地人為助長清華北大“掐尖”,會埋沒許多人才,在人才培養上是極大浪費。與之對應的還有這樣的校訓——“清華必上、北大必讀”。朱校長說,這個標語出現在四川某重點中學的墻上。與優秀學生交談發現,不少學生對北大、清華表現出很崇拜。他舉例說,去年河南有一位考生考上中科大沒報到。學校打電話詢問后,才知道考生在復讀沖刺北大。該中學承諾,如果考上將給予萬元獎金。朱校長稱,清華校長曾告訴他這樣一件事:一位考生家里父母下崗,為了支持他考清華,父親帶病外出打工。他連續復讀四年才實現清華夢。朱校長說:“暫不論這個學生是否優秀,其忍心讓父親帶病供養自己的做法,太缺乏責任感和公德心。”
《視野》點評:都要最好的,可究竟什么又是最好的?
2.淘汰博士生
畢業來臨之際,南開大學卻有28名博士生因未達到畢業要求而只能拿到結業證書。南開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佟家棟教授說,此舉是為保證博士質量,這28人將不會是惟一一批被淘汰的南開大學博士生。在28名被淘汰的博士生中在職研究生居多。同時南開出臺規定,從2005年9月入學的博士生必須嚴格按照“學則”規定的學制要求,學習年限一律不能超過6年,6年期滿就進入淘汰程序。據南開大學校方公開的數字,該校現有延期博士生 469名,每年約有半數博士生能在3年內畢業。南開大學曾于2004年規定,允許7年以上博士生再次延續一年,這28名結業博士生是再次延期后仍未達標者。2005年3月,教育部曾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提出“學生在校最長學習年限由學校規定”。
《視野》點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3.爭補“黃昏戀”
越來越多的未戀愛高年級學生,尤其是大四生,臨近畢業前,為所謂的“面子”在校園里競相談起戀愛來,還不無調侃地取名為“黃昏戀”。大四學生課程不多,該拿的證書也都拿到手,就等著畢業找工作了,大量時間無處“打發”,成為發生“黃昏戀”的一大誘因。揚州某高校外語系大四祝同學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剛進校時,總以為好女孩多的是,大學四年談戀愛有的是時間,自己可以“慢慢挑”。殊不知還沒等自己“看定”,女孩子們早已一個個“成雙成對”了。一不小心就到了大四,四年大學不談場戀愛,好像太沒“面子”了,趁現在時間多,就“勉強”找了一個自己并不怎么“看好”的女生,先“交往交往”再說。對于大學生“黃昏戀”現象,揚州大學文學院一位教師表示,“黃昏戀”現象確實在許多高校存在。愛情重在內容,決非好看的形式,更不能視同游戲。如果“黃昏戀”純粹為虛榮心,為排遣寂寞而談,這樣的戀愛對自己、對對方都是一種傷害。
《視野》點評:似乎愛情越來越成為一種消費品,或者更像調味品。
4.中國的大學教育
到底成功不成功
對于一個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兩位在中國教育界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泰斗級人物,卻說出了完全背道而馳的結論。楊振寧教授在中國科協學術年會上說:“從教育年輕人的角度講,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中國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學生基礎更扎實,學習更專注、更努力。”而同是科學界前輩的錢學森先生在接受溫家寶總理探望時建言:“中國現在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已過鮐背之年的錢老道出了新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之下的現實,也道出了危機。“沒有一所大學”的措辭是嚴重的,可見在錢老的眼中,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人才培養并不是很成功。
《視野》點評:一個問題,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究竟誰更像啄木鳥,啄出了我們大學教育的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