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打工#65380;2年帶工#65380;3年包工#65380;4年當上小富翁#65377;”這是三峽庫區云陽縣農民熟記的一段順口溜#65377;
在這個產業結構單一#65380;自然災害多#65380;貧困面大的庫區農業大縣,縣委#65380;縣政府精心設計,創造了“云陽拆遷工”#65380;“云陽面條工”#65380;“云陽采棉工”#65380;“云陽磚工”#65380;“云陽精細石工”等勞務品牌,并定點引導勞務輸出,使富余勞動力輸出率達90%以上#65377;
為了破解勞務輸出難題,云陽縣委#65380;縣政府作出了《關于促進城鎮就業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提出用勞務品牌引領云陽人走出峽谷,到全國各地闖天下的新思路#65377;按照這一思路,云陽縣在華東#65380;華南等地建立起勞務輸出辦事處,推銷已經叫響的勞務品牌,幫助更多的云陽人走出去#65377;
遠在他鄉的務工者,一心掛兩頭,除了務工掙錢,他們還關心家中老小的生產生活#65377;為解除外出民工的憂慮,云陽縣委#65380;縣政府努力為他們排優解難#65377;縣委副書記付愷告訴筆者:“要讓群眾出得去#65380;有活干#65380;干得長#65380;能掙錢,政府做好跟蹤服務是關鍵!”
縣#65380;鄉兩級政府成立了勞務工作領導小組,把農村勞務輸出納入黨委#65380;政府工作目標管理,簽訂責任書,作為考核評價干部的重要依據#65377;建立了縣#65380;鄉#65380;村#65380;外出務工人員的“四位一體”的勞務輸出工作服務網絡,確立了“信息搜集—轉移輸出—跟蹤服務”的總體思路,并在上海#65380;江蘇#65380;浙江#65380;廣州等地設立勞務輸出情報點,搜集和反饋當地用工信息,為外出人員提供較周到的信息服務#65380;政策咨詢#65380;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合理有序地引導勞務輸出#65377;
“我們每年都要組織回家探親的務工人員座談#65380;培訓,組織他們學習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能#65377;改變擇業觀念,讓廣大務工人員不要僅滿足于做一名打工者,要爭當老板#65377;”云陽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人說#65377;
今年元旦,云陽縣在上海成立了中共重慶市云陽縣后葉鄉紅巖(上海)流動支部和重慶市云陽縣后葉鄉赴上海務工人員工會,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管理和服務#65377;流動支部和工會不定期地對用人單位進行走訪,及時處理勞務輸出中出現的糾紛,維護用工單位和輸出人員雙方的合法權益,尋求長期友好合作,以提高打工人員的聲譽#65377;
今年8月,后葉鄉的一個小包工隊做完工程后,幾個月收不到3萬余元的工錢,務工者與承包方的矛盾有可能激化#65377;紅巖黨支部和工會得知情況后立即派幾個同志趕到工地,一方面穩定工人的情緒,一方面商請當地有關部門進行協調,為工人們要回了工錢#65377;為了外出人員家庭不誤農時,各鄉鎮組織各村成立了助耕隊,幫助外出務工家庭耕種土地#65377;
去年6月,后葉鄉打工農民王全的老母親病了,3個兒子及兒媳全部在外務工,鎮政府立即組織村#65380;組干部把老人送進醫院并派專人護理#65377;干部還充分利用考察學習等機會,進行勞務交流和洽談,收集用工信息,開拓新的勞務輸出基地,做到輸出一地,鞏固一地#65377;目前,云陽已在上海#65380;江蘇#65380;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建立了上規模的勞務輸出基地10余個,和一些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65377;
后葉鄉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推動后葉勞務輸出工作的“兩不變”政策,規定“村支兩委干部帶頭外出打工,在打工期間,其干部的待遇和身份不變”#65377;政策出臺后,該鄉村支兩委干部紛紛報名外出務工,現在全鄉已經有5位村支書和村主任外出打工#65377;
后葉鄉只是云陽縣農村富余勞動力成功轉移的一個縮影#65377;2005年,僅后葉一個鄉就實現務工總收入8000余萬元,務工農民在外地資產已近2億元,自購高級小轎車80余輛#65377;當年云陽全縣勞務收入達10.34億元,外出務工人員平均年收入4000多元#65377;勞務輸出成為了云陽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65377;
如今,該縣進城打工人員已經在城里站穩腳跟,開始融入城市生活之中#65377;他們已不只將自己的事業停留在舊房拆遷#65380;加工面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上,而是逐步向其他行業投資發展#65377;務工人員彭青春在外打工致富后,回鄉創業,投巨資買下了云陽磐石城賓館,從事服務業;打工仔黃煥投資100萬元和復旦大學教授合資辦起了瑞怡數碼有限責任公司,準備在高科技產業大干一場;打工致富的吳紹平,回鄉創業,建起了優質葡萄園,年水果收入上萬元#65377;今年,云陽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輸出將新增2.5萬人,全縣富余勞力輸出率達90%以上,外出務工人員將達到30萬人#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