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衡量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65377;我國繼推出綠色GDP指數之后,將推出幸福指數#65380;人的全面發展指數#65380;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65377;在這里,我們介紹“幸福指數”相關理念及實踐過程,為“和諧重慶”建設拋磚引玉#65377;
“幸福指數”及相關理念與實踐
幸福感是指人內心中較為穩定#65380;持續的快樂和幸福的感覺#65377;很多專家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增進全民的福利#65380;實現幸福#65377;不丹國王旺楚克提出了“政策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的執政理念,1970年,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65380;經濟增長#65380;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65377;實踐的結果,是在只有4.7萬平方公里國土#65380;人均GDP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很幸福#65377;許多到不丹旅游的人都說“仿佛回到了自己心靈的故鄉”#65377;
不丹的做法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贊同,英國設立了類似的“國民發展指數”(MDP),將社會#65380;環境成本和自然成本加入GDP 綜合考慮;而美國則正在確定“國民幸福總值”的具體組成元素#65377;
GNH的另一種提法是GNC(Gross National Cool,國民生活快樂指數),這是著名經濟學家#65380;斯坦福大學青木昌彥教授提出的新概念#65377;他認為日本經濟近10年來的深刻變化是難以用傳統經濟指標衡量的,GNC事實上正在取代GDP成為日本經濟運行的重要衡量指標#65377;美國在《外交政策》季刊《日本的Gross National Cool》中指出,由文化影響力組成的GNC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一樣重要#65377;韓國大學崔尚詠教授也提出了與國民生產總值GNP不同的國民文化總值GNC的概念,他認為在未來不能只用GDP表明一國的收支,GDP將依賴于GNC#65377;
“幸福指數”的測算及實踐
國內外很多機構和學者研究發現,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
1.財富:總體上說,人們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的條件下,國民經濟總產值與幸福感正相關#65377;但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們對物質條件的滿足感的依賴可能會減弱#65377;今年7月,北京市統計局開展的以“國民主觀幸福感”為主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月收入不足4000元時,幸福感隨收入的提高而提高;達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狀上升,5000—7000元中等收入組幸福感最強;7000元后出現下降,1.5萬元—2萬元組幸福感更不確定,其平均幸福感分值與1000—1499元收入組相同#65377;
2.先天遺傳:性格抑郁和天性樂觀的人,對待外界各種事件的態度是不一致的#65377;天性樂觀的人比較容易感覺幸福#65377;
3.年齡:相當多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滿意感會有升高的趨勢#65377;但愉快的心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稍微下降,消極的心情不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65377;北京調查顯示,中年人最不幸福,而老年人(66—70歲)最幸福#65377;這可能與中年人面臨諸多壓力有關#65377;
4.婚姻:由于受社會變遷#65380;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婚姻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并不顯著#65377;
5.信仰:具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加幸福和快樂,這是因為所有宗教都宣揚愛人#65380;寬恕和行善,反對酗酒#65380;縱欲,強調內心的寧靜#65377;
初步認定,受教育程度#65380;種族和性別不影響幸福#65377;學歷高的并不比沒有受教育的人更加幸福,智力水平也是如此#65377;種族也不影響幸福,各種族的人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65377;而性別對于幸福也沒有影響,女性快樂和悲傷的程度都超過男性,所以總體水平上她們與男性的幸福是一樣的#65377;
在幸福感的測算研究方面,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過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65377;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刑占軍認為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體驗,可以通過心理測量來把握#65377;他提供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就從知足充裕體驗#65380;心理健康體驗#65380;社會信心體驗#65380;成長進步體驗#65380;目標價值體驗#65380;自我接受體驗#65380;身體健康體驗#65380;心態平衡體驗#65380;人際適應體驗和家庭扭轉體驗等10個方面對我國居民的幸福感加以度量#65377;
我國對幸福指數的測算實踐已經在各地不同程度展開#65377;2004年4月,芝加哥大學教授#65380;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奚愷元,對北京#65380;上海#65380;杭州#65380;武漢#65380;西安#65380;成都6城市進行了一次幸福指數測試#65377;表明,6城市的幸福指數從大到小依次是:杭州#65380;成都#65380;北京#65380;西安#65380;上海#65380;武漢#65377;從各城市之間來看,人均月收入與幸福指數沒有直接關系,上海人均收入最高,幸福指數排倒數第二;成都人均收入最低,幸福指數排第二位;杭州人均收入居中,幸福指數最高#65377;在同一國家里不同城市之間,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對貧窮的城市更幸福;但同一城市里,富人比窮人幸福#65377;這說明財富對幸福的影響是相對的,在同一城市里,富人窮人相對容易比較,所以富人幸福;跨城市相對不容易比較,所以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對貧窮的城市幸福#65377;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的調查顯示,2005年,72.7%的城鄉居民感覺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65377;另有一項調查表明,幸福感在過去10年中先升后降,與經濟發展的曲線并不同步#65377;
“幸福指數”對構建“和諧重慶”的啟示
在今年初各地召開的“兩會”上,“幸福感”#65380;“幸福指數”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些省市已經將“幸福感”正式納入和諧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之中#65377;目前,深圳市制定的“和諧深圳評價體系”,囊括了社會發展#65380;社會公平#65380;社會保障#65380;社會關愛#65380;社會安全#65380;生態文明6大指標#65377;由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牽頭研制的“和諧社區指數”今年初也已成功通過測試#65377;北京市統計局在今年2月發布了《北京市和諧社會狀況調查》,并將在今年首次建立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有關市民幸福感的研究,包括居民收入差距#65380;安全評價#65380;居民應急避難場所面積等15個指標#65377;
據1998年國家統計局的城市家庭調查數據顯示,重慶市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約占4.09%#65377;重慶市1995年的基尼系數為0.30,2000年為0.38,按照國際標準,這已經接近嚴重不公平的警戒線#65377;雖然“十五”期間通過市委#65380;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奮斗,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84萬人,但相對貧困的問題日漸嚴重#65377;城鄉差距日益拉大,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0年的3.32∶1擴大到2005年的3.68∶1;三大經濟板塊的差距也進一步拉大,已大過全國的東#65380;中#65380;西部之間的差距,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保障#65380;教育#65380;衛生#65380;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偏遠地區和農村公共服務不很健全#65377;這些都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快樂與幸福#65377;
結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和重慶市情,我們認為在重慶市開展“市民幸福指數”的研究和測算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65377;重慶市直轄以來,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我們更要關注這種發展的好處有沒有惠及到廣大的市民,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提升#65377;政府能夠通過營造良好環境去影響市民的幸福感,例如:改善生態環境,營造公平的經濟發展環境,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65377;為此,我們應當構建一個從統計上比較客觀反映市民幸福程度的綜合指數,定量反映市民的幸福程度,來為市委#65380;市政府進行相應的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而更好地構建“和諧重慶”#65377;
(丁瑤系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經濟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65380;高級經濟師;袁韻鋒系該院經濟定量研究室主任#65380;經濟師;劉杰系該院經濟定量研究室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