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避免或減少社會沖突是治國的重要理念之一。新加坡社區建設與管理的特點是:政府主導,強化組織;統一指導,民主自治;以人為本,積極參與。
政府積極推動社區建設,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基于社區建設的公共特征,新加坡政府負責90%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和50%的日常運作費。強調政府主導下的大眾參與,既能彌補社區建設所需公共資源的相對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執政黨的基層建設。
新加坡社區建設實行統一指導與民主自治并行的原則。國家統一規劃,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制定社區發展計劃和評估標準,社區發展理事會、民眾聯絡所、居民委員會等機構在政府指導下自主活動,并及時向政府反饋民眾意見。政府各部門根據社區居民需要,調整規劃和管理方式,按照社會服務標準評估各自治組織的業績,下撥活動經費。政府行政部門、社區管理機構、基層自治組織及社會團體之間職責分明、上下貫通,形成了科學、合理、靈活的社區建設模式。新加坡的小政府理念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社區建設貼近民眾,凡可自主管理的,政府放手,但提供指導和經費,培養了社區成員的參與意識,促進了公民社會的發展。
社區建設以“人”為中心,滿足社區成員生存和發展需要。新加坡注重培養一種為社會自愿貢獻的“義工精神”,由國家義務工作中心推動,促進民眾及社群的廣泛參與,使義工活動服務社區,又能減輕政府的壓力。政府還引導社會團體、企業商家參與社區建設,建立社區服務網絡,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平易近人的服務,社區能夠為民眾提供有效援助,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積極、有愛心的社會風氣。
社區服務細化為三種類型:一是行政事務服務:服務范圍是社區全體成員,但真正接受服務的是有需求的居民,如房屋登記、代辦有關手續等,作為準公共物品,屬于非營業性低償服務;二是社會福利服務:針對老弱病殘群體,補充其基本生存需求,是公共物品,由社區提供;三是社區商業服務:雖然有便民的因素,但基本接近私人物品,主要提供營業性服務,為解決便民可能導致的營業性虧損,政府考慮適當補貼。
社區基礎設施等服務硬件屬于公共供給,為此政府投資建設了民眾聯絡所、居委會活動中心、鄰里居委會,以及各類社區醫院、診療所、殘障人工作坊、收容所、安老院等基礎設施。
社區服務包括家事服務、保健服務等。家庭服務中心是一個以鄰里為基礎,提供家事服務的福利性機構,承擔社會事務和社會福利工作職能,開展個人與家庭輔導、信息與中介、家庭教育、專業服務及義工培訓等服務。新加坡的社區醫院作為輔助醫療設施,是國家醫療保健體系的補充,收費低廉,重點滿足老年病人的需求。社區醫院一般與區域醫院為鄰,與區域醫院共享醫療資源,病人康復護理可轉入社區醫院。
社區商業服務設施主要有兩種,一是鄰里中心及鄰區商店,二是菜場及小販中心。菜場及小販中心的營業空間作為公共設施由政府規劃提供,日常管理由建屋發展局、環境發展部及市鎮理事會等部門承擔。
新加坡實行社區警察制,社區內設鄰里警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鄰里警局。鄰里警局一般與民眾聯系所共樓辦公,采取一站式警察服務,與社區基層組織密切合作,提供全面治安服務。在社區警察制度下,警方強調警民聯防,注重社區的廣泛參與,培養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識。
(摘編自《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