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執政為民、服務發展”的長效機制,以此鞏固學習整改活動的成果,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這是爭取重慶有新的更大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這就要求我們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創新公共服務體制,以發展為主題,以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為目標,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針對重慶機關部門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立“執政為民、服務發展”的長效機制,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著力。
減少行政手段配置資源
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項目進行逐一清理,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凡應由市場調節的均改為備案制、登記制、注冊制。
規范行政審批行為。行政審批要貫徹公開、公正、平等原則。為此,應創造條件,盡可能實現網上申請和審批。
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凡涉及多部門審批的事項,實行部門牽頭制度、溝通協調制度、首問責任制度、時限承諾制度和限時辦結制度。
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及監督制度。建立市級統一的行政服務中心,將現有56個具有行政審批權的部門對外服務窗口前置至服務中心集中辦公。加強40個區縣的行政服務大廳建設,凡具有行政審批權的區縣部門一律進大廳提供審批服務。服務大廳有權監管各部門工作人員的勞動紀律和服務態度。紀檢監察部門負責查訪審批服務行為。所有工作人員實行掛牌服務,設立監督電話,便于公眾監督。鄉鎮全面推行江津市蔡家鎮實行的上門服務制度。鄉鎮、村全面推行大足縣雍溪鎮實行的群眾辦事代理制度。
建設法治、責任、服務、效能政府
擴大政務公開范圍。在機關辦公場所公開機構和工作人員職責、權限、辦事程序、投訴機構和監督電話。事業單位、其他公共服務機構和行業一律實行政務公開。所有公共部門一律實行重大決策公示制、論證制、專家咨詢制和責任追究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建設覆蓋市、區縣和鄉鎮的政府公眾信息網,及時向公眾提供公共信息服務。
建設素質優良的公務員隊伍。各層級公務員都要加強學習和培訓,除學習政治理論外,要注重學習行政倫理、公務員行為規范、公務員能力建設等內容,以培養公仆意識、服務意識,增強公共服務能力。要強化競爭擇優機制和淘汰機制,加強考核監督,把學習培訓、考核結果與任用、提拔與獎懲結合起來,增強公務員隊伍活力。開展優秀公務員評選活動,表彰服務意識強,在公共服務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民公仆。
建立開放的政府效能評價體系。學習上海經驗,在各級政府機關開展以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大職能為核心內容的效能建設。以機關整體功能發揮程度、規范化程度和有序化程度為檢驗標準。建立向民眾開放的政府效能評價體系,推行公開評議政府制度。優化政府效能評價組織結構,建立上級考核人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服務對象代表共同組成的考核評價組織。考核評價與網上公開評議相結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實行職能外移。在條件基本成熟時,政府部門要下決心把屬于市場、企業和社會的職能轉移出去,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以解決越位和失位問題。各部門要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范圍對現有職能進行一次自查,凡不屬于上述范圍的職能要主動轉移或撤銷。市編委等職能部門對各部門職能進行審查和核準。
實行權力下放。進一步明晰市、區縣、鄉鎮政府各自職能重點和權責。市級部門重在組織協調,區縣、鄉鎮政府重在面對企業、社會、勞動者提供公共服務。市級部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把管理和服務重心下沉到區縣和鄉鎮。著力培育萬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
優化黨政機構設置。黨政機構之間、政府部門之間凡職能交叉重復的,進行撤并,實行大部制,建立綜合部門,以解決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的問題。
(作者系重慶行政學院行政學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