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三甲醫院住院,結果被醫生“推薦”到民營醫院;看了專家門診,專家卻以“我們這邊檢查不行”為由,推薦去別的醫院,結果一檢查就要掏1600元,最后卻什么病也沒有……上述現象你可能遇到過或聽說過,到底是怎么回事,讓我們聽聽各方面人士的說法。
南京市民李先生:醫生實在太積極了
南京市民李先生講述了他去年經歷的一件事。2005年4月28日,李先生開車撞了一個行人,救護車將傷者送往一家大醫院。在該院外科觀察室觀察了十幾天之后,傷者外傷基本痊愈,但感覺頭有些痛,醫生診斷為“輕微腦震蕩”。據李先生回憶,當時觀察室一位副主任醫師,極力推薦李先生帶傷者去一家民營醫院,“到那邊吸一吸氧就可以了,又便宜,床位費才二三十元,不如帶到那邊去。”該醫師還跟李先生說,他已經做好病人的工作,病人愿意去那家醫院。李先生之后去那家民營醫院了解情況,發現設備并不算好,而且吸氧一個療程也要三四千元。不過,為了病人能早日康復,他同意將病人轉往該民營醫院。“當時,那名副主任醫師還幫忙聯系車子,非常積極,我就有些奇怪,而且他所在的醫院,也有吸氧的器械啊。”之后,李先生從
病人那里了解到,副主任醫師是這樣勸說他的:“到那邊一吸氧就好了,還沒有后遺癥”。李先生說:“我說他怎么那么積極呢,現在想來大概是拿了好處。”
蘇州市民吳先生:我可能是被倒賣了
蘇州市民吳先生說,他去年年底感覺腰痛,在家休息了兩天后,便去蘇州吳中區某醫院掛了個專家門診。專家給他開了幾個單子后,建議做B超。吳先生做了B超發現身體很正常,但他仍然疑惑,便問專家,專家告訴他,可能腎臟里有石頭。據吳先生介紹,當時這位專家很“坦誠”地跟他說,“這邊檢查不行,有個地方挺好的,你去那邊查查看吧。”吳先生稱,后來專家給他開了個介紹信。吳先生來到專家介紹的那家醫院,醫生幫他做了B超后告訴他,腎臟和輸尿管里各有一個石頭,而且石頭挺大的,需要做碎石治療,粉碎一粒石頭需800元。“他還跟我說,‘馬上做!越快越好。’”吳先生多了個心眼,他去親戚所在的醫院再次做了B超,卻發現根本沒有石頭!親戚所在的醫院的醫生告訴他肯定是被騙了,他這才想起自己可能被“倒賣”了。
在一民營醫院工作過的張先生:小醫院病源多靠買
張先生曾在南京一家民營醫院工作,熟悉醫院倒賣病人的內情:“我在南京某家民營醫院工作過,了解一些內情,那家醫院的病源基本上都是從各家醫院買來的。”據張先生介紹,這家民營醫院主要使用高壓氧艙等醫療設備進行因交通事故等造成的腦外傷術后康復治療。“當時單位有四五個人,一般不在醫院上班,都是往南京各家大醫院跑,找科室主任或者管床醫生拉關系。”張先生告訴記者,一旦了解到這些大醫院有腦外傷術后的病人,他們就動用各種手段,把這部分病人拉過來。“其實說白了就是倒賣病人。醫生每倒賣一個病人,一般可以拿200元左右,而且專門負責拉人的這些人,也要從民營醫院拿提成和工資。”對于醫院之間倒賣病人的現象,張先生深惡痛絕,“醫院還要贏利,提成費、倒賣費這些錢從哪里來?羊毛出在羊身上,肯定都是從病人的醫療費用中摳出來的。”
知情者于女士:“倒賣”病人行情看好
于女士說,城東某民營醫院,就有專門的人員去各醫院“接”病人。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是大醫院外科壓床的病人。于女士透露,一般“買”一個壓床病人的行情是400元,這筆錢有時給主治醫生,有時給整個科室。“這家醫院病人大多是腦外傷、半身不遂、植物人等,大醫院醫生介紹時一般都說這家醫院設備很好,又便宜。”于女士說,病人過去后,這家醫院醫生都說花不了多少錢,但實際上住過去就由不得病人了。談到倒賣病人的現象能否得到有效制止時。于女士認為,倒賣病人在很多醫院已經形成一個鏈條,要想斬斷這個鏈條非常難。
公眾期盼:斬斷“倒賣”病人的鏈條
醫院“倒賣”病人能夠得逞必須有三個條件。
第一,醫院足夠“黑”。病人對醫生有種天然的信任感,如果醫生真為患者考慮,在自己所在醫院對患者病情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應介紹患者到更適合的醫院去接受治療。但是,假如醫生喪失良知,他們就可能為了金錢,把患者交給不良醫院,使病人遭受敲詐。
第二,醫生與患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信息對稱是建設和諧社會和法制社會的必要條件之一,然而,在現實社會,人們常被各種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所困擾。醫療領域與房地產領域,都面臨著這個問題。與醫生相比,患者所掌握的醫療信息是欠缺的,醫院很容易利用這一點欺騙患者,讓其心甘情愿地接受“倒賣”。
第三,監管缺位。醫院足夠“黑”,并不意味著醫院可以隨意利用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來欺騙患者,因為還有監管這一重要環節。監管者可以隨時發現問題,對醫院進行處罰,以迫使醫院放棄錯誤做法,認真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可以說,監管部門是保護患者、制約醫院的最后一道環節。
針對倒賣病人的問題,目前在衛生系統并無有力的約束機制,只作為職業道德由醫療機構自己制定處罰辦法。事實上,現在倒賣行為在一些醫院普遍到這種程度,也是醫院之間惡性競爭的結果。倒賣病人在很多醫院已經形成一個鏈條,要想斬斷這個鏈條,衛生部門應拿出有力的舉措進行監管,形成制約醫院的有力環節,避免醫院背離救死扶傷責任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