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療法包括冷水療法、冷敷療法等。
冷療法歷史悠久。《五十二病方》就有記載;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認為飲冷水可解“五石散”過量中毒;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載有用臘月之雪治療一切腫毒、溫疫、小兒熱癲狂啼、大人丹毒等;金代張從正《儒門事親》中有雪水洗眼可治目赤腫痛之說。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尤有詳述,如:用冰敷乳房,治乳癰初起;用冰敷膻中(兩乳之間),治高熱昏迷,并解燒酒中毒。近百年來,出現了新興的冷療法,它的獨特療效更為人們所關注。
冷水療法通過用冷水沖洗、浸浴、摩擦、包敷、拍打以及飲用冷水等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如:中暑腹痛者,用冷水拍打患者兩肘部筋腱,以出現紅點為度,再以針刺紅點出血,腹痛即愈。對鼻出血患者,以冷水浸足10~20分鐘,或用冷濕毛巾敷額部,或手蘸冷水拍打患者后頸及前額,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對高熱病人,用冷水浸紗布敷于額部、胸部、股部、腋下,具有和緩的物理降溫作用。
冷敷療法冷敷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起到散熱、降溫、止血、止痛及防止腫脹作用。對高熱病人和中暑高熱者,冷敷療法不失為一種常用的應急措施。用夾層冰帽和冰袋置頭部、腋下和腹股溝下等,利用傳導散熱。冰敷之初血管可收縮,繼而血管擴張,達到降溫作用。利用冰帽對頭部進行選擇性降溫,可以盡快使組織達到較低溫度,又能避免因全身降溫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故頭部降溫較全身降溫對腦缺氧的治療更為有利。對體表部位炎癥早期,冷敷有助于局限炎癥范圍,防止感染擴散,還有消炎、消腫、止痛作用。配合中藥冷敷,還可以治以下病癥。如:
1.帶狀皰疹,可用大黃15克、黃柏12克、雄黃和黃連各9克,研末,以冰水調敷,一般2~3日即愈。
2.凍瘡,可用芒硝、黃柏研末(未潰者前后兩藥之比2:1,已潰者為1:2),以冰水或雪水調敷,每日換藥1次,5~7日即可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