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超市消費成為各大城鎮消費方式的主流,由于超市貨物豐富,商品種類涵蓋日常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便利和購物樂趣。相對于農貿市場,大多數居民認為超市出售的食品更加衛生安全,質量更有保證。不少消費者為了吃得放心,特意到超市購買各種食品,但前不久連連曝光的某些超市食品衛生問題又讓消費者困惑,那么超市的食品衛生到底存在哪些隱患?讓我們一同關注。
超市,曾以商品質量良好、價格低廉、信譽可靠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然而,近期超市食品衛生問題層出不窮,讓不少消費者十分困惑。帶著疑問,記者在近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暗訪了大大小小多家超市,發現了以下一些現象。
鏡頭一 購物籃從未清洗過
記者去某超市暗訪,走進超市剛拿起一個購物籃,手就被什么黏黏的東西粘住了,一看,原來是化了的白糖。記者詢問工作人員:“超市里面的購物籃、購物車是否經常清洗?”工作人員支支吾吾地問記者發生了什么事,當記者說只是隨便問問時他才明確地說:“不清洗。”記者在超市看到,有人把小孩放在購物車上,小孩的手扶著車欄,還時不時地將手放在嘴里;幾乎所有的顧客在挑揀東西時,都將購物籃放在地上,而當顧客結完賬后,超市的工作人員又將這些籃子放在一起。在顧客的手中轉了一圈的籃子,未經過清洗,又被下一個顧客使用。
點評:超市的購物籃重復使用率很高,細菌很容易寄生和繁殖。顧客在打噴嚏和說話的時候.飛沫中的病原體可能附在購物車和購物籃上,如果籃內盛放的是食品,一旦粘上細菌,病從口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超市管理方有責任、有義務對購物籃定期進行清洗和消毒,這是超市信譽的重要體現。
鏡頭二 散裝食品問題頗多
暗訪中發現存放開心果、日本豆、香蕉片、各種醬菜等散裝食品的容器一般是敞開口,上面沒有防塵的薄膜或玻璃蓋。記者看到,有蒼蠅在敞開口的散裝食品上飛來飛去,還時不時趴在食品上“品嘗”。有些顧客揭開蓋就用牙簽戳來嘗,有的見牙簽不太好用,竟然還用上了手。在某超市,記者剛到達一樓的食品銷售區,正好看到一個工作人員在給散裝肉脯稱重、分小包裝。按照有關規定,銷售直接入口的食品的工作人員應該“武裝”起來,而這個女營業員既沒有戴帽子也沒有戴口罩,更沒有戴手套。記者觀察了一下,她在給肉脯稱重時,有時肉脯多了,居然直接用手拿出來放回大袋子里;有時肉脯取出時有些碎屑掉在了案板上,她也直接用手刮一下又放進了大袋子。一位和記者同時目睹此過程的大媽看到后,搖搖頭說,她以后再也不買這家店的散裝肉松、肉脯了。
另外,散裝食品上一般沒有標明生產日期,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這樣的散裝食品買回家后能放多長時間。記者從超市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這些散裝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都在外包裝大箱子上,但顧客并不能看到這些大箱子。當記者問:“買的時候不知道生產日期,怎么知道能放幾天呢?”這位工作人員很隨意地說:“一般可以放幾個月吧。”超市里的散裝食品不標明生產日期,不僅讓消費者不清楚食品到底能存放多長時間,而且易讓部分不守信譽的超市鉆空子,賣過期食品。
點評:散裝食品在各超市中均占相當規模,但在經營中某些超市不同程度地存在衛生質量不安全、管理不規范、措施不完善等問題。在此本刊提醒廣大消費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購買散裝食品時要仔細查看有無標識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保存條件、食用方法;留意在銷售散裝食品時有無防塵遮蓋設施和禁止觸摸的標識;注意銷售人員是否按規定統一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如發現有問題,最好不要購買,若因不慎購買造成自身合法權益受損,可向當地工商、衛生等行政管理部門反映、申訴,或向當地消費者協會投訴。
鏡頭三 給過期食品更換新的保質期標簽
某商場地下一層超市有一家主要銷售各種肉制品的“連鎖店”。一大早上班,員工都在包裝鮮肉,記者卻發現,他們的工作是從撕掉外包裝開始的。從這些外包裝上,記者發現這些都是前一天沒賣掉的肉制品。包裝拆了,肉還是原來的肉,盒還是原來的盒,記者看到員工們給剛剛拆完舊包裝的肉制品換上了新的保鮮膜,貼上“當天”的新標簽,還有新的檢疫合格證。在換簽的過程中,店員先看后聞,動物的內臟則包上紗布擠去血水,再換個包裝盒,照樣按新鮮的賣。店員把當日新到貨的鮮肉與處理過的肉制品一起放在貨柜里,它們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看上去都是一樣的。換了包裝貼上新標簽之后,如果看著仍不新鮮,那些肉就會被做成醬肉,一般在下午3:00左右開始加工。
點評:肉類食品易變質的原因是該類食品對溫度要求較高,消費者一般肉眼很難識別變質豬肉、死豬肉、注水肉等。對食品過期、變質、標簽不符等問題,超市管理部門只要通過嚴格的控制體系.加強對柜組承包商、供應商的監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超市食品質量是超市競爭力之一,像上述故意坑害顧客的超市,其結果是損害自己的聲譽,失去顧客,丟掉自己的市場份額。最終必將受到有關監督管理部門的嚴懲。
鏡頭四 促銷食品快過期了
超市經常舉行特價促銷活動。很多顧客在選購這些特價食品的時候,往往看中價格上的便宜,而忽視了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者仔細觀察了幾家超市的促銷食品,發現這些促銷食品的生產日期有的居然是去年的,再過一兩個月,這些食品就要超過保質期了。某超市“買一送一”的威化餅,外包裝袋上標明的生產日期是2005年10月27日,保質期是12個月,算一下,還有一個月左右就要到期。另外,某超市促銷的某種奶粉“買二贈一”,把3袋奶粉包裝在了一起,檢查一下生產日期就會知道,贈品奶粉的生產日期比其他兩袋奶粉早半年左右。消費者買了“短命”的促銷食品,若不迅速吃掉,就有吃過期食品的危險了。
點評:購買促銷食品時要慎重,不要一味貪圖便宜而一次性大量購買,購買食品一定要看清保質期。某些未過保質期食品也可能因為存儲不當而變質。消費者在超市購買食品最好養成保留憑證的習慣,以便發現問題后及時投訴。
鏡頭五 “新鮮”蔬菜經巧手加工
很多人喜歡在超市購買蔬菜,圖個新鮮。可前幾日的親眼所見讓記者明白,原來超市里面的一部分“新鮮”蔬菜,是經過超市工作人員“加工”出來的。一大早,超市里面的顧客還不是很多,工作人員都在忙著整理貨架。在蔬菜區,記者看到一位工作人員正忙著將蔬菜表面腐爛的葉子剝下來,讓蔬菜呈現出一副“新鮮”面孔。記者再上前看看標價,儼然是以新鮮蔬菜的價格在出售。
點評:蔬菜的新鮮程度怎么計算?據了解,由于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有關部門對此很難進行管理。另外,一些蔬菜的簡易包裝,是商家的自身行為,不屬于包裝食品,所以也無法要求在外包裝上注明保質期、儲存溫度等。對于蔬菜新鮮程度的發言權,還掌握在商家手中,只要他說菜沒過保質期,消費者就無可奈何。對消費者來說,在選購時須掌握一些辨別蔬菜新鮮度的知識,主要應把握“望、聞、問、切”四種方法。望,看看蔬菜外觀是否新鮮、鮮艷;聞,聞一聞蔬菜是否有農藥味或其他異味;問,問一問售貨員蔬菜的采摘日期;切,親手捏一捏、摸一摸蔬菜,堅實、挺拔者為好。
鏡頭六 冷凍食品讓人不敢動
在一些超市的冷凍食品區,水餃、湯圓等冷凍散裝食品大都裸放在冰柜里。營業員也沒有戴口罩和手套。在一家超市的散裝水餃、湯圓專柜,一位女士一邊用鏟子從柜內選取水餃,一邊和女兒大聲議論著,飛濺的唾沫悄無聲息地鉆入柜內,與水餃等“親密接觸”。記者還看到其他不少消費者都是邊用鏟子裝食品,邊跟一旁的家人或營業員說話,唾沫橫飛。不少超市的冰柜中很多貨品雜亂堆放在一起,超過了冰柜上標注的“食品整理線”。
點評:速凍食品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必備的,但超市開架式銷售使散裝速凍食品易被二次污染,若超市衛生管理不嚴格,所售的食品將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敞口冰柜的柜口下方約5厘米處,一般都有一條明顯的標識線或向下的箭頭,旁邊注有“食品整理線”或“食品必須在此線下保存”等字樣。國家工商總局明確規定,超市速凍食品的儲存除了溫度必須達標外,放在敞口冰柜的食品必須在“食品整理線”之下,否則保存溫度不達標,質量得不到保證。消費者在購買速凍食品時,要注意查看標簽上的產品信息,并留意冷凍食品的貯藏條件。如果銷售商店無冷凍柜或冷凍柜的冷凍溫度達不到-18℃,或敞口冰柜中食品超過“食品整理線”,或衛生管理不嚴格,或產品標簽上的產品信息不全,產品質量就得不到保證,不宜購買。另外,購買帶包裝的速凍食品時,應檢查包裝袋有無破損,袋子表面、內部有無冰霜,袋內積著很多冰屑或冰霜的產品建議不要購買。如果購買散裝速凍食品,要挑選顏色潔白、沒有斑點的產品,如果散裝速凍食品有顏色發暗、表皮有冰碴等現象,最好不要購買。
專家總結:超市對食品安全負有重要責任
記者就超市的食品安全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呂林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食品從廠家到最后走進百姓家,經過多個環節,流經多個場所,超市作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場所,為食品安全把最后一關非常重要,自然對食品安全負有重要責任。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楊秘書長認為,目前,超市只是整個食品流通的一段,相關環節很多,保證食品安全不能僅僅依靠超市。他表示,超市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還做不到對每一批產品進行檢測,目前,只是憑借供應商的各種手續是否完備來判定食品質量是否合格。
一位資深的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如果超市想切實把好安全關,不是沒有辦法的。每個環節都應該負責、謹慎,因為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問題。無論是現場加工的食品還是帶包裝和散裝的食品,都離不開供應商。首先對供應商的選擇要有標準和要求,特別是肉制品、蔬菜、熟食、生鮮食品等易污染、易變質的食品.超市應對供應商提出特殊的要求,必須實地考察,否則,容易出現管理漏洞。進貨后,儲藏又是一個關鍵環節,不同食品需要不同的環境、溫度,儲藏環節是否衛生,直接決定著食品的安全衛生。尤其是夏季,更是食品容易出問題的季節。在每一個環節,超市的監督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
行業協會:超市自制食品國標正在申報中
超市食品安全問題中很大一部分由超市自制散裝食品引發,記者就超市自制食品安全問題采訪了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楊秘書長,他告訴記者,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已經申請制定超市自制食品的國家標準,目前正在申報中。會長郭戈平表示,超市自制食品的安全管理體現了超市食品企業營運的水平,更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希望這個標準能推動超市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本刊呼吁:共同關注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要求作為組織食品生產流通的一方——超市負起主要責任,而且要求全社會都要給予關注,國家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消費者要有更多的監督意識,媒體的監督也必不可少,要集社會全力為食品安全樹立起綠色屏障。
在西方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審核認證,協會及企業等通過建立標準體系、管理體系、產品召回等各個環節來監管食品安全。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規也紛紛出臺。衛生部日前制定了《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對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速凍食品、膨化食品、調味品、飲料等十類食品實行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通稱QS制度。未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未經檢驗合格、沒有加貼QS標志的上述十類食品一律不準上市銷售。然而這些還只是食品安全管理的一個側面。針對超市食品的相關管理措施還有待全社會共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