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特別是臨近退休或退居二線的老年人,總喜歡談論過去,沉浸在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之中,而對于現在的處境很不滿意,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回歸心理”。
現在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有些老年人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成了落伍者。為了回避現實中的問題,他們希望日子能回到自己引以為豪的那個時代。這種回歸心理發展到嚴重地步時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幼稚行為,心理學上稱為“幼稚病”。幼稚病表現為:喜怒無常,動輒生氣,愛哭泣;心神不定,愛閑蕩;時有兒童化表現,做鬼臉,做兒童游戲等。
醫學統計資料表明,像患幼稚病這樣有嚴重回歸心理的老年人,其死亡率和癌癥、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比正常老人高3~4倍,同時也易導致老年性癡呆癥、抑郁癥等疾病的發生。
老年人如何克服“回歸心理”,消除“幼稚病”呢?
其一,做到自我認識。“回歸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我認識不足。人之一生,是非功過,應有個清楚認識,老年人不要為自己的“功”和“榮”沾沾自喜,也不要為自己“過”與“非”耿耿于懷,正確看待既往的業績,同時也要看到自身的思想、知識的“老化”。也就是說要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存有進取心,不尋“失落感”。
其二,學會自我平衡。“老年”是人生的“金秋季節”,健康狀況走下坡路,往往會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嘆。此時稍不注意,就會“心理失衡”。怎樣過好“老年關”,最重要的是學會“自我平衡”,尋求積極的心理平衡。“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老年人仍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進取精神,并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可以把在一線時沒有來得及發揮的書法、彈唱、說書、篆刻等愛好和特長,以各自適宜的方式把它們發揮出來,使最后一班崗站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其三,學會自我調理。一方面是精神調理。保持良好的心態,心胸開闊,興趣廣泛,精神生活要豐富多彩;加強人際交往,與人多交流、多合作;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另一方面是學會飲食調理。在日常膳食中多攝取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低鹽、低脂食品,如瘦肉、乳、蛋及豆制品、蓮子、桂圓等,還可以適當選用些滋補品。
固然,社會、家庭都應關心尊重老年人,真誠幫助他們調節、消除“回歸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