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潘老師是某重點中學的高級教師,兩年前查出患有冠心病后,每天都是急救藥盒不離身。一天上課時,講到情緒激動時他感到胸口劇烈疼痛,便強忍著胸痛從口袋里掏出兩片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含化,然后雙手扶著講臺一動也不敢動。就這樣過了2~3分鐘,他漸漸地感到胸痛有所緩解,正在他暗自慶幸這小小藥片竟如此神奇時,一陣眩暈向他襲來,他頓時感到天旋地轉(zhuǎn),頭重腳輕,接著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住院后才知道是服藥時姿勢不對引起的。
硝酸甘油片不能站著含服
硝酸甘油片是抗心絞痛的急救藥物,病人用藥后會使全身血管擴張,如果用藥后取站立體位,可因體位性低血壓而使大腦缺血,病人如果不注意用藥姿勢很容易因頭暈而摔倒。病人在含服藥物后半小時左右會有頭暈等不適,所以含服硝酸甘油片時最好取半臥位或坐位。許多病人想當然地認為:臥位不是更安全嗎?其實不然,因為臥位時用藥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臟負荷加重,可使心絞痛加劇,反而對治療不利。
口服藥物不要躺著吃
躺著服藥時,飲水往往較少,可使藥片在食管內(nèi)停留長達數(shù)小時而無感覺,最常見的停留部位是食管下部。如在夜間吞服藥物,由于唾液分泌少,食管的蠕動減慢,問題會更突出,藥片一旦牢固地附著于食管壁,即使飲用大量的水,也難以沖走,由此而引發(fā)的食管炎和食管潰瘍并不少見。一般來說,服用普通藥物時最好取直立體位或端坐姿勢,服藥后也不要立即躺臥,應(yīng)稍稍活動后再臥床休息,以免藥物滯留于食管內(nèi)。對于少數(shù)病重必須臥床服藥者,在服藥后應(yīng)大量喝水。
胃潰瘍部位不同,服藥后臥位有別
為了使藥物與潰瘍面有較多的接觸時間,服用抗?jié)兯幒髴?yīng)靜臥1小時,并根據(jù)潰瘍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臥位。潰瘍在胃底后壁,宜仰臥。潰瘍在胃體后側(cè)壁,宜左側(cè)臥,這樣既可以減慢藥物排空時間,延長藥效,又可以減少胃酸和十二指腸液的反流,減輕對胃黏膜的腐蝕作用,從而提高療效。
點眼藥姿勢正確能提高藥效
病人滴眼藥前應(yīng)先洗干凈手,滴藥時采取坐姿或臥位均可,坐著時頭微向后仰,眼向上看,用左手分開上下眼皮,或用拇指輕拉下眼皮,使下眼皮內(nèi)形成小袋狀,用右手滴入眼藥1~2滴,然后再輕輕捏一捏眼皮,使藥液均勻地分布到各處,再閉眼休息3分鐘,這樣能提高療效。
有的眼藥水有一定的毒性,如使用不當可使人體中毒,如散瞳藥阿托品,縮瞳藥毛果蕓香堿等,所以滴藥時一定要將手指壓緊內(nèi)眥(淚囊部)5分鐘,以免藥液通過鼻淚管而流入鼻腔和咽喉部。對于眼部感染嚴重者,最好應(yīng)用眼藥膏,方能全天維持有效的藥物濃度。涂眼藥膏時用一手輕拉下眼皮,另一手將眼膏擠入病眼內(nèi),涂眼膏后要閉目休息片刻,讓眼膏溶化并均勻地分布在眼球上。
耳、鼻、喉用藥姿勢有技巧
正確的使用滴耳藥的姿勢是患者病耳側(cè)向上方,將耳郭向下牽拉,使耳道變直,然后再滴藥。雙耳都有病時,先滴一側(cè),過一定時間后再滴另一側(cè)。滴藥后應(yīng)用手按壓耳屏,并保持側(cè)臥位幾分鐘后再坐起。患化膿性中耳炎的病人,滴入雙氧水后應(yīng)等幾分鐘后,讓雙氧水將膿性分泌物等浸潤,然后再將外耳道清洗干凈,最后滴入治療藥物。否則治療藥物就難以通過穿孔的鼓膜到達中耳,也就起不到治療作用。
使用滴鼻藥時,首先應(yīng)擤出鼻腔內(nèi)的分泌物。為了防止滴鼻藥從鼻后腔流入咽喉和口腔,病人可以仰臥,頭伸出床邊,使額頭朝上,滴藥時可讓藥液順著患側(cè)或雙側(cè)慢慢流下,讓鼻腔側(cè)壁起緩沖作用,以免藥液直接流入咽部。滴入藥物后數(shù)分鐘才可坐起,滴鼻管不要碰到鼻部以免污染藥液。
在使用治療哮喘、咽喉炎或口腔潰瘍的噴霧劑時,最好是對著鏡子,讓噴霧劑對準喉部(或患部)噴,這樣才有利于藥物在該部位保持有效的濃度,迅速的發(fā)揮藥效。噴完藥物后應(yīng)盡量屏氣數(shù)秒鐘,而且盡量不要有吞咽動作,好讓藥物能充分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