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亞市三面環海,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且海岸線綿長,淺海灘涂面積廣闊,氣候溫和,水溫適度,水質優良,是發展海產養殖業的理想之地。本文通過對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發展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了海產養殖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海產養殖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科技創新、培育市場、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海產養殖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三亞市;海產養殖;漁業生產;經濟發展;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127F3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6)10-0068-03
“十五”期間,三亞市海產養殖業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增加外貿出口,提高漁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海產養殖科技含量低、海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金融支持乏力等因素的制約,海產養殖業面臨著產量高、產值低、品種質量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為了尋找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筆者對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發展狀況開展了調查,為“十一五”期間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一、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發展狀況
調查顯示,2001-2005年,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的發展呈現如下三個特點:
1.養殖面積和產量增加,但產值減少。2005年,三亞市海產養殖面積946公頃,比2001年增長了9.1%;海產養殖產量達到11089噸,比2001年產量翻了將近1番,年均增長18.8%,占全市漁業生產總量的比重達到13.4%,比2001年增加了4個百分點。而全市海產養殖產值為12863萬元,比2001年減少了40.1%,占全市漁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38.3%下降到了13.5%(詳見表1)。
2.養殖品種不斷豐富,但高質量高附加值品種少。近年來,三亞市海產養殖在傳統養殖品種,包括對蝦、石斑魚、軍曹魚、章雄魚、鮑魚等的基礎上又陸續引進了筍殼魚、墨西哥灣扇貝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新品種。雖然養殖品種不斷豐富,但還是擺脫不了傳統的低值低價類養殖品種,如南美白對蝦等蝦類的大面積養殖。而高值高價如鮑魚之類的海洋珍品養殖較少,特別是附加值較高的龍蝦、海參、海膽等海洋珍品幾乎是養殖空白。2005年,蝦類(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養殖面積占到全市海產養殖面積的73.4%,而鮑魚養殖面積只占全市海產養殖面積的1.1%。
3.海產養殖品在對外出口中占比高,但出口地局限在日本、美國等幾個海洋大國。2005年,三亞市水產品出口額為1076萬美元,占到全年對外出口總額的46.6%。2006年前5個月,水產品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累計出口額達859萬美元,同期占比50%左右。三亞市海產品的主要出口地是日本,對美國、韓國也有少量出口,特別是章雄魚、羅非魚等水產品主要銷往日本和美國。2005年,對日本和美國的出口額占到全市水產品出口總額的73%,但這兩個國家的海產品卻十分豐富,進口門檻比較高,條件非??量?,壁壘森嚴。
二、海產養殖業對三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
1.海產養殖將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海水養殖業與陸地種植業相比,其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據估算,每公頃海面用于海水養殖的年平均效益超過25000元,而陸地只有9000余元,海陸效益比為2.93∶1,即1公頃海面大約相當于3公頃耕地。[1]三亞的情況是:一方面山地多平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83畝,人口與耕地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三亞卻擁有廣闊的海域(海洋面積達到5000平方公里)、適宜的氣候(年均氣溫在26度以上),非常適合發展熱帶海洋漁業。[2]因此,進一步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海產養殖,將會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促進地方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2.發展海產養殖可增加漁民就業,提高漁民收入。目前傳統海洋捕撈業在三亞海洋漁業中占主導地位,海洋捕撈產量占海洋漁業總產量的80%以上。但由于近海資源嚴重衰竭與捕撈能力過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油價上漲、水產品市場價格低迷,海洋捕撈效益出現下滑的趨勢。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三亞將面臨漁船轉產、漁民轉業的壓力。而調整漁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海洋養殖業,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調查顯示,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發展較好的地區,漁民的就業情況普遍較好,漁民的收入也相對較高。以海棠灣鎮藤海居委會為例:2004年和2005年,該居委會漁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5680元和7285元,是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倍和2.2倍。[3]
3.發展海產養殖是保護海洋資源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由于近海捕撈能力逐年增強,過度捕撈問題日益突出,致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近海漁業資源日漸衰竭,海洋漁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大力發展海產養殖,能調節漁貨供應,促進捕撈生產有序適度,有利于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同時,通過發展魚苗的培育養殖,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可進一步加快海洋生態環境平衡的恢復。
三、當前制約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1.海產養殖技術含量低。目前,三亞市海產養殖主要采取高、低位池養蝦和普通網箱養魚的生產方式,采取上述方式養殖,生產產量提升有限,防病害、抗自然災害能力差,基本上屬于技術含量低的粗放型生產。
2.海產養殖成本增長較快。近年來,受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和油價高漲的影響,海產養殖飼料的價格逐年提高,海產養殖成本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削弱了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據調查,目前50斤裝的一般成品飼料價格已由2005年的每包130元提高到170元,漲幅達到了30%,原魚飼料價格則由2005年的每噸1400元提高到每噸1600元,漲幅達到了14%。
3.水產品交易市場發展滯后,海產品價格低迷,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由于島內市場容量有限,三亞市海產品主要銷往福建、廣東、浙江、山東、香港等地,銷售渠道主要依靠上述地區前來收購海產品的魚商販。近幾年,隨著全國各地海產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海產品市場漸趨飽和,加上魚商販利用銷售資源優勢刻意壓價,三亞海產品價格不斷走低,這種狀況嚴重挫傷了漁民發展海產養殖的積極性。
4.海產品出口面臨更加苛刻的非關稅壁壘。從2005年起,三亞海產品的主要出口地日本,針對進口農產品出臺了《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分為“暫定標準”和“一律標準”,前者對734 種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設定1萬多個最大允許殘留標準;后者則對尚不屬于具體“暫定標準”的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設定0.01ppm(即0.01毫克/千克)的標準。也就是說,每100噸農產品中,化學品殘留量不允許超過1克。一旦輸日食品中殘留物含量超過這一標準,將被禁止進口或流通,堪稱“世界上最苛刻的農殘比”。這一新標準的實施,使三亞海產品面臨比較高的出口風險。
5.金融支持乏力。一是保險缺位。海產養殖在農業生產中屬于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許多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都希望通過保險的介入,幫助其抵御自然災害,降低經營風險。但目前,三亞地區尚未有保險機構針對海產養殖業推出適宜的保險產品,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保險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滿足。二是信貸支持力度小。對海產養殖業的信貸投放,長期以來主要是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兩家金融機構。截至2005年末,三亞市農業銀行海產養殖貸款余額4872萬元,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只有2436萬元,支持的農戶約為2000戶。[4]上述兩家金融機構海產養殖貸款分別只占全市農業貸款余額的4.9%和2.5%,遠不能滿足農戶發展海產養殖的需求。
四、加快三亞市海產養殖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海產養殖的技術含量。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把海產養殖業發展為從依賴盲目擴大規模、增加數量的傳統舊模式,轉成依靠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提高效益的新模式。一是積極推廣高位健康養蝦、生態養蝦模式。二是大力探索和推廣工廠化養殖和深水養殖,促進海產養殖的集約化和產業化發展。三是積極開展海參、海膽、海馬等海洋珍品的育苗和養成實驗,不斷增加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海產養殖新品種。四是利用氣候地域優勢,擴大魚苗生產。
2.積極培育海產品交易市場,提高海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增值能力。一是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各種社會資金投入水產品批發市場等經營性漁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促使各類水產交易市場上檔次、上水平,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擴大海產品銷售能力。二是積極引導和鼓勵水產龍頭企業引進先進的生產加工設備,增加海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三是支持和鼓勵水產龍頭企業發展“定單漁業”,組織海產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按定單進行標準化生產,保證海產品在成品規格、鮮活程度、藥物殘留等方面均達到精深加工的要求,努力打造“無公害”、“綠色”品牌,形成具有三亞特色和競爭力的海產品。四是拓寬國際市場,開拓新的出口國和出口目的地,不斷增加三亞海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提升三亞海產品的產值和出口創匯能力。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海產養殖升級。一是建立多層次的農業保險機構,積極開發覆蓋海產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的農業保險險種為農民發展海產養殖提供保障。二是金融機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對海產養殖業的信貸投入。重點扶持采取集約化和產業化生產的海產養殖企業和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海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上述企業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不斷加快三亞海產養殖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詩成.論實施國家海洋農牧化工程[A].海洋強國論[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2] 2004三亞市統計年鑒.
[3] 數據由三亞市海棠灣鎮藤海居委會提供.
[4] 數據由中國農業銀行三亞市分行、三亞市農村信用聯社提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