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包括普惠制和優惠性貿易協定的相關安排,中國從歐盟享受的是普惠制待遇。隨著2006———2008歐盟普惠制新方案的生效,許多情況發生了變化。為了盡可能的減少其負面影響,中國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方針,做好新一輪規劃,并盡可能多方位利用其原產地規則,使其優惠性貿易協定為己所用。
關鍵詞: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戰略應對
一、歐盟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優惠性原產地規則與普惠制的界定
歐盟原產地規則總體上可分為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及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兩大類。前者主要適用于實行最惠國待遇、反傾銷、反補貼、歧視性數量限制或關稅配額以及貿易統計等用途;后者則適用于歐盟與第三國締結的優惠性貿易協定及歐盟單方面針對特定國家提供的優惠(如普惠制),本文主要針對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加以討論。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適用的是歐盟與第三國締結的優惠性貿易協定及歐盟單方面針對特定國家提供的優惠(如普惠制),也就是說,歐盟優惠性產地規則由優惠性貿易協定和普惠制(如下圖)兩部分組成。到目前為止,與歐盟簽有優惠性貿易協定的第三方有: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成員國(EFTA)、洛美協定成員國(ACP)(其中塞浦路斯與馬耳他是2004年5月才正式加入歐盟),他們享受優惠性貿易協定;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范疇,享受普惠制待遇。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逐漸增強,“普惠制對我國已毫無價值可言,范圍更大的優惠性產地規則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呼聲越來越高。因為,市場份額的擴大,國際競爭力的增強,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產品將符合歐盟的“畢業”標準,從歐盟“畢業”,不再享受優惠待遇。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對歐盟優惠性產地規則的利用尚有道可為。
二、當前中國企業繼續利用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的必要性
首先,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國際貿易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卻僅排名第44位。據統計,我國2004年人均GDP僅9400元人民幣,約1000多美元,距歐盟普惠制所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的最富裕受惠國”將面臨畢業(歐盟部長理事會第3281/94號條例中的國家畢業標準)的底線相差甚遠。因此,不能憑此斷定普惠制對我們已毫無意義可言。
其次,歐盟列國占我國普惠制給惠國總數量的一半以上,在促進我國對歐盟的貿易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我國利用歐盟普惠制出口商品總額占歐盟所有普惠制項下進口總額的33.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隨著歐盟的東擴,波蘭、匈牙利等新加盟的10國進口關稅水平將進一步降低并與前歐盟普惠制關稅水平保持一致,這對于與波匈捷等國有著良好貿易往來的中國進一步擴大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非常有利。
當然,歐盟普惠制給我國企業帶來好處的同時,其潛伏的危機也正悄悄逼近。我國利用其普惠制達20多年,已使部分企業對它形成了一種長期的依賴。在歐盟優惠性產地規則不斷調整,給惠范圍不斷縮減的現實面前,我國企業還像過去一樣光靠普惠制這條單一途徑來擴大出口份額無疑是行不通的,應引起深思和警醒,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規劃。
三、與中國有關的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新方案評價及中國在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方案評價
根據歐盟對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的“綠皮書”,歐盟將統一所有的優惠原產地規則,使其有利于區域性合作,從而鼓勵其他國家向最貧窮國家投資,促進其經濟發展。這種立意是積極的,但從其執行的情況來看,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中的普惠制與優惠性貿易協定尚存在一定差距(見歐盟官方網),而這種差距的消除是不可能像關稅壁壘的削減一樣立竿見影的,它需要歐盟與其自由貿易協會成員國、洛美協定成員國等多國之間的政策協調。因此,對于中國來說,在這段過渡時期內,還可充分利用這些成員國與歐盟之間的優惠貿易安排,爭取更多的額外利益(見利益分配圖)。另一方面,還要密切關注歐盟普惠制方案的最新動態。
歐盟普惠制新方案是根據2004年7月委員會制訂的指導方針制訂出來的。跟以往方案相比,與中國有利害關系的具體變化為:
1.GSP安排得以簡化。將以往的5個安排簡化為3個,即一般安排(敏感產品稅率減少3.5個百分點,非敏感產品免稅)、EBA安排(對50個最不發達國家所有武器外產品無限額免稅)、新的GSP+安排(允許一般安排下7200個優惠范圍產品免費進入歐盟市場)。這里面,GSP+是我國難以利用的,雖然享受優惠的產品從原來的6900多條增加到7200條,但是新方案規定要想享受GSP+,其對歐盟的出口額必須低于所有普惠制項下對歐出口額的1%,這實際上是將中、印等大國排除在外了。
2.畢業機制更加嚴格。新普惠制方案取消了歐盟的行業分類及其按照發展指數和專業化指數來計算畢業的標準,而是根據HS的分類實施產品畢業,且畢業份額閾值由以前的25%降低為現在的15%,紡織品為12.5%,因此,實際上是嚴格了畢業標準,對于我國大多數已畢業的產品特別是紡織品、服裝而言(其應繳納的關稅稅率將由以前的平均9%上升至目前的12%),仍將被排除在優惠安排之外是不言而喻的。
(二)中國在利用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時存在的問題
1.政府職能及相關規則有缺位之虞
職能方面,自從外經貿部被撤銷后,與普惠制相關的業務和職能都移交到了海關。而海關各職能部門中,與普惠制有關的對外聯絡目前并無明確主體。所以,當出口企業向有關單位反映關于普惠制的問題時,受理部門所能做的僅僅是將情況繼續向上級反映,而無法將問題落到實處;規則方面,國家對原產地證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使得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程度不高,中國的配額為它國所占用。如以來料來件方式裝配出口歐盟的產品也被判為“中國制造”,簽發中國原產地證,使得本該由中國產品享有的普惠制優惠,大部分被外國產品所取代。
2.出口企業對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認識不足
每當商檢機構舉辦相關簽證培訓時,出口企業僅派報關員或產地申請員參與,而真正負責與外商談判的業務骨干卻未能得到應有的學習,導致企業在有關原產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方面的脫節。筆者曾在一家外企負責FORM A的申請工作,也被公司派去學習過相關知識,但卻無緣談判,導致一些本屬于歐盟普惠制項下的商品,在未利用普惠制的情況下達成協議而出口,使公司出口成本增加。
3.我國企業對歐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目前我國出口歐盟的商品結構主要是服裝鞋帽和玩具等雜項制品以及機械及運輸設備、金屬和非金屬制品、紡織原料等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出口歐盟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于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七國。2004年,這七國所占份額約為86.59%,其中,德國最多,荷蘭其次,英國再次。從出口商品來看,上文提及的大多數已經或即將從歐盟“畢業”,一旦滿足畢業條件,歐盟將單方面取消給予我國的優惠待遇。而諸如計算機、集成電路、交通工具等可享受普惠制的產品出口歐盟所占份額極小,享受到的普惠制優惠也較少,如果不盡快培育這些產業的出口競爭力,中國企業在歐盟市場的前景將不容樂觀;從出口國家來看,歐盟成員已增至25國,如果在近段時間內還不放寬眼界,死守這幾個市場不放,中國企業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將喪失殆盡。
4.對普惠制利用率不高,對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的“未利用部分”利用更不夠
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包括給予特定國家的普惠制和給予締約第三國的優惠性貿易協定兩部分。歐盟與第三方的優惠性貿易協定對我國來說便是“未利用部分”。而我國很多企業,正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姚鈴所說,對普惠制的總體利用率尚不足50%。福建有些企業,盡管近年來出口倍增,但普惠制利用率不足25%,貴州的出口普惠制利用率不足30%,就連普惠制意識較強的寧波部分企業,對普惠制的利用率也僅為88.8%。由此可見,企業對于本該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都不去爭取,更何況無中生有,見縫插針,從看似與中國企業利益無關的“未利用部分”去做文章。
四、中國的戰略應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歐盟優惠性原產地方案不斷調整變化的同時,我們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與漏洞,又要潛心研究優惠方案中可供我們利用的方面。具體說來,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普惠制方面
1.外經貿主管部門、商檢機構應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產地規則和進出口信息服務系統,避免配額被它國所占用;并盡可能幫助企業了解和掌握歐盟新的優惠性安排,建立好預警機制;加強普惠制知識的宣傳與普及,讓企業正確理解普惠制中的“畢業”機制和范圍,引導企業走出“產品一經畢業就不能再享受優惠”的誤區。
2.作為出口主體的企業應加強對業務骨干的普惠制知識培訓,使他們能及時為企業爭取應有的利益。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經常登陸歐盟為發展中國家設立的出口幫助平臺 http://export-help.cec.eu.int/thdapp/rulesoo/inputform.jsp?languageId=EN
詳細了解原料或產品取得歐盟原產地資格應實施的加工和制作要求,掌握出口主動權。
3.改善出口商品結構,主動避開“畢業產品”,擴大非“畢業產品”的出口,并在必要時候(對歐盟出口份額連續3年低于歐盟從所有受惠國和地區進口同類產品總額的15%)可爭取使已“畢業產品”重返“校園”,享受優惠。盡管這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因為產品“畢業”意味著該產業已發展成熟,初具競爭力了,又何須指望“嗟來之食”呢!
4.利用好普惠制的“替代政策”如CEPA,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并有效利用歐盟的“區域性原產地積累”條款,在東盟(ASEAN)、美洲共同體市場(CACM)、安第斯共同市場(ANCOM)、南亞地區合作聯盟(SAARC)的一些國家中展開加工貿易(如下圖箭頭1),部分本地銷售,部分冠以這些地區的“國籍”出口歐盟,享受歐盟優惠待遇。
(二)優惠貿易協定方面
目前,與歐盟簽有優惠性貿易協定的第三方主要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成員國、洛美協定成員國。其中,歐洲自由貿易協定(EFTA)成員國包括冰島、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四國,洛美協定中的非加太集團(Group of the ACP)包括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國家和組織,到2000年共有77個成員。在歐盟優惠性產地規則發生變化后,中國應在原來普惠制的基礎上,加強對優惠貿易協定研究,使其為我所用(如上圖虛線箭頭2)。
(1)EFTA方面
早在20世紀90年代,歐盟就與現歐洲自由貿易區國家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互相取消了紡織品服裝的配額和關稅,且EFTA的工業制成品在歐洲市場上原則上完全無關稅和配額限制。盡管從2005年1月1日開始,紡織品配額在全球范圍內都被取消,但我們還可利用EFTA的工業制成品在歐洲市場完全無關稅和配額的優惠政策,間接享受歐盟優惠性貿易協定帶來的利益流(見分配模型圖)。如瑞士與挪威新的給惠方案中規定,如果受惠國生產的產品中使用了從挪威、歐盟或瑞士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這些產品再出口到挪威和瑞士時,可視為受惠國的原產成分,對于來自中國的部分工業制成品、半制成品給予最惠國稅率基礎上20%-50%的減免,且不設“畢業”制度。對此,我國可由政府主導,進一步加強國內企業與瑞士、挪威之間的經貿合作,通過發展與這兩國的來料加工、進料加工貿易,先獲得這兩國的普惠制待遇。同時,爭取在這些國家開拓和完善自己的分銷渠道,使銷往這些國家的產品能立足瑞、挪兩國,再“完全無關稅和配額限制”地輻射到歐盟的其它市場上去。
(2)ACP方面
2000年6月,歐盟與77個非加太國家在貝寧簽署了取代第四個洛美協定的《科努托協定》,該協定有效期20年,產品除武器外,只要達到歐盟的技術標準,均可免稅進入歐盟市場,且沒有配額限制;另一方面,歐盟新方案又作出了對“50個最不發達國家(LDC)所有武器外產品無限額免稅”的EBA安排。所以,如果中國在科努托協定成員國或所謂的LDCs進行投資,開展加工貿易,并利用歐盟對這些國家的免稅和完全累計政策,便可順理成章地間接享受歐盟優惠貿易協定帶來的利益流(見利益分配模型)。如對于列入LDCs的坦桑尼亞、利比里亞等國來說,品目號為61章的“針織和鉤編服裝制品及附件”可享受歐盟免稅待遇,而對我們來說卻屬“敏感”產品,需征最惠國稅率的85%-3.5%=81.5%,因此,選擇在這些國家投資,使產品先獲得它們的“國籍”,然后再擴大對歐盟的出口,可繞道享受“免稅”待遇,從而增加出口盈虧率,降低出口換匯成本。
又如,歐盟對非加太國家實行完全累計,而對東盟等國實行的則是部分累計,這里面區別在于作為歐盟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兩個補充標準之一的“加工工序標準”。根據歐委會規定,布料(HS62)需經紡紗和織布兩道工序才能獲得歐盟規定的原產地資格。在對東盟的部分累計下(如圖)。
東盟內A國可使用來自同一區域集團內B國的布料制成服裝,而這些服裝獲得歐盟原產地資格的前提是B國布料已經是原產地產品(即紡紗織布兩道工序都在B國內進行),這意味著我們如果要投資,必須在A或B內設立紡織和服裝企業方可享受歐盟優惠;而在對非加太的完全累計下,非加太國家被作為一個統一的海關領土,當非加太集團中的A國使用來自B國布料做成服裝出口歐盟時,B國布料或中間材料無需是原產地產品(即紡紗織布兩道工序可不在B國),這樣,要對非加太進行投資時,可僅在A國設立服裝廠,而紡織企業仍可設在國內,只需將布料出口到A或B國加工成成衣即可。也就是說,相對于東盟來說,在非加太集團投資可節省紡紗、織布兩道工序及其所需的設備,降低投資風險。
[參考文獻]
[1]劉耀威主編,普惠制的原則和應用[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1.4.
[2]劉麗娟, 徐進亮著,原產地規則: 產生、運用及改革[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8.7.
[3]姜茹嬌等著,世界貿易組織(WTO)法律規則[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0.1.
[4] (匈) 雅諾什·科爾奈著,后社會主義轉軌的思索[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5]丁長影,2006-2008年歐盟普惠制方案新變化[J]. 中國海關,2005,(1).
[6]朱冬梅等,普惠制方案的修訂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經濟縱橫,2004,(10).
[7]魏浩,馬野青,中國出口商品國際地區結構的實證分析[A].2005年中國經濟學年會論文[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