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加工貿易與廣東工業競爭力的關系。文章首先通過一個模型分析了加工貿易對廣東工業增長的貢獻度,然后對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和廣東六省(市)的加工貿易進行比較,得出了加工貿易對提升廣東工業競爭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結論。
關鍵詞:加工貿易 工業競爭力 實證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著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加工貿易獲得了發展的良好機遇,帶動了廣東的外貿出口,使廣東一躍而成為全國第一出口大省,并且連續多年出口額在全國各省份排名第一。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加工貿易就開始在廣東外貿中占據半壁江山,起了主導作用。20多年來,廣東加工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水平不斷提升。
加工貿易已成為廣東外向型經濟的主體。那么,加工貿易對廣東工業競爭力的提升究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以下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加工貿易對廣東工業的貢獻度分析
加工貿易對廣東經濟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為了進一步衡量加工貿易對廣東工業發展的貢獻度,下面通過一個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
(一)建模思路
假設以工業總產值來描述廣東工業發展水平,設為Ij ,工業增加值為△Ij,用Pj表示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則Pj等于加工貿易凈出口(△Xj -△Mj )與工業增加值△Ij之間的比率,即
Pj =(△Xj-△Mj)/△Ij (1)
為了更清楚地表示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作用,引入一個指標Dj 來表示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中有幾個百分點是加工貿易貢獻的,設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為
Yj ,Yj=(Ij -Ij-1 )/ Ij (2)
則Dj為加工貿易凈出口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與工業總產值增長率之間的乘積,即Dj= Pj× Yj(3)
(二)計算結果與分析
根據廣東統計年鑒,我們分別計算了1987-2002年間加工貿易對廣東工業增長的貢獻度以及加工貿易對廣東工業增長的拉動度。計算結果如表1:
考察表1可以發現:在1989年以前加工貿易凈出口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與廣東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198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對廣東工業增長的貢獻度為-0.2%,同期廣東省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為38.8百分點,其中加工貿易所起的作用是反向的,占據了-0.1個百分點。到1988年,加工貿易凈出口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還是負的,為-1.2%。造成這種負相關的原因是當時廣東加工貿易剛剛起步,除了有來料加工裝配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來料加工裝配進口的設備,這些設備主要是供省內從事加工貿易的生產者使用,此類貿易只有進口,沒有出口,從而導致廣東加工貿易從總體上來看呈現出加工貿易中的進口大于出口。
到1989年,由于廣東加工貿易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具有了一定規模,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進口的各種設備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生產能力,因此,在80年代末,廣東加工貿易才開始出現順差,加工貿易進出口與廣東工業增長之間才呈現正相關的關系。1989年,廣東工業增長了24.9個百分點,其中有8.5個百分點是由加工貿易進出口所拉動的,它在工業總產值增長率中的份額也達到了34.3%。自此以后,加工貿易在廣東工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除1992、1993、1994年份外,一般都保持在30%以上。1998年達到最高,占廣東工業總產值增長值率的83.3%,也就是說,當年廣東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1.5個百分點,其中由加工貿易所引致的就有26.2個百分點,可見其比例是相當高的。并且自1996年以來,廣東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度均在20%以上,這充分說明了加工貿易是促使廣東工業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廣東工業經濟的強外向型特征。
二、加工貿易與工業競爭力的關系
為了進一步研究廣東加工貿易與工業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特選取加工貿易發展較有代表性的一些沿海其它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五個省市)與廣東省進行橫向比較。
選取的比較指標有出口份額、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加工貿易增值率、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以及競爭優勢系數。
(一)指標定義
(1)出口份額=該地區出口總額/全國出口總額
(2)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加工貿易出口額/出口總額
(3)加工貿易增值率=(當年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當年加工貿易進口總額-1)×100%
(4)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加工貿易凈出口/工業增加值
(5)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度=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工業總產值增長率
(6)競爭優勢系數 =產品銷售率×增加值率×綜合要素生產率×利稅率
(二)計算結果與分析
由于數據的可得性,僅對2001年的有關指標進行比較。根據六省市2002年統計年鑒上的有關數據,通過計算可得表2的結果:
根據表2可以發現,2001年廣東省在出口份額(出口總額占全國總出口的比重)、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以及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三個指標上都領先于沿海其他五省(市),這與廣東作為全國第一外貿大省及加工貿易是廣東外貿的主要方式是相吻合的。
但是,在加工貿易增值率方面,廣東卻落后于浙江、上海、福建和江蘇,這說明廣東的加工貿易盡管規模很大,但是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值卻比不上浙江、上海、福建和江蘇。在所選的六個省(市)中,浙江省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其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是最低的,但是加工貿易增值率卻是最高的,說明浙江的加工貿易產品技術含量高,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另外,浙江省的一般貿易出口是所選的六個省市中最高的,根據浙江省2002年統計年鑒可知:2001年,浙江一般貿易出口額為229.77億美元,居全國第一,一般貿易出口增量占全國的44.27%。而廣東一般貿易出口僅為164.98億美元,同比下降5.4%。
再看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度,最高的是上海,其次為廣東、江蘇、福建、浙江。說明上海的加工貿易產業關聯度較大,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有較好的帶動作用。而上海在競爭優勢系數方面也是最高的,說明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度與競爭優勢系數有一定的相關性。浙江省的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度低,而其競爭優勢系數卻較大,主要與浙江的外貿出口以一般貿易為主有關,因此,加工貿易對工業增長的拉動度對競爭優勢系數的影響很小。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與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很大關系。眾所周知,珠江三角洲經濟是借改革開放的先機和靠市場推動的,稱市場推動型,二十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其中很大一部分應當歸功于廣東以加工貿易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的大力發展;而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是由政府主導的,稱之為政府主導型。從上海成功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生產要素的配置過程中,政府的意志力無所不在。這種模式不是市場經濟推崇的范例,但在經濟發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是淡化,而是由弱勢變為強勢,并且帶來極高的效率,值得我們認真考慮。
三、小結
廣東加工貿易最初主要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加工組裝工序,接著是一些投資量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環節和產品,直至現在有一些是生產技術和資金密集的關鍵零部件、高新技術產品。即從最初的食品、紡織品等較少的幾種簡單的加工商品發展到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家用電器、飛機零部件、服裝、旅游鞋、箱包、首飾、玩具、小五金、工藝品和塑料制品等多樣化產品,逐漸發展到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機電產品加工貿易,隨后開始向許多技術層次較高的產業擴展,如:通信、電子、電器、汽車、化工和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隨著加工貿易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深化,也就促進和推動了廣東工業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的不斷變化和升級。
加工貿易工業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廣東制造業等產業的發展,在促進區域經濟繁榮,推動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科學管理方法,增加出口創匯,解決勞動就業以及推動廣東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發展加工工業積累的大量資金、技術和管理方法為廣東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工貿易對提升廣東工業整體的競爭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碚.競爭力經濟學[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2] 金碚.中國工業的市場與競爭力.中國工業經濟[J],1998,(5).
[3] [美]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7.
[4] 姚鐘華、張濤.OEM與加工貿易管理方略[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5] 羅興武、蔡宜斌.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經貿論壇[J],2002,(5).
[6] 陳秋彥,張小冬.加工貿易與廣東經濟發展.南方經濟[J],2002.
[7] 李軍.廣東出口結構問題研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J],2002,(1).
[8] 武義青等.中國地區工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河北經貿大學學報[J],2000,(5).
[注釋]
①本模型是根據羅興武、蔡宜斌在《經貿論壇》2002年第5期上發表的“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中的模型作改進而得。
②競爭優勢系數根據武義青在《中國地區工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載《河北經貿大學》2000年第5期)中的模型作改進計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