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庫存產生的背景
在20世紀后半期,整個汽車市場進入了一個市場需求多樣化的新階段,而且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之給制造業提出的新課題即是,如何有效組織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否則的話,生產過剩所引起的只是設備、人員、庫存費用等一系列的浪費,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競爭能力以至于生存。在這種歷史背景下,1953年,日本豐田公司的副總裁大野耐一綜合了單件生產和批量生產的特點和優點,創造了一種在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即準時生產(Just In Time,簡稱JIT)。JIT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就是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
系統。JIT的基本思想是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
二、JIT及其特征
零庫存(JIT)是管理的新概念。它只在需要時才發送貨物和提供服務,以求最小庫存,因此又被稱為即時系統。JIT的目的是庫存最小化,在生產和貿易中規避經營風險。準時化生產方式(Just In Time,JIT)是一種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降低成本的準則。其含義是: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生產必要數量和完美質量的零部件,以杜絕超量生產,消除無效勞動和浪費,達到用最少的投入實現量大產出的目的。其特點是:
(一)JIT是一種由客戶需求牽引的拉動式生產系統
通過實施看板作業,由客戶訂單來拉動整個生產運作的全過程,能夠保證生產過程中不多生產一件不需要的產品,從而消除了浪費。
(二)用“少人化”來代替“定員化”
其實質是通過工作團隊或作業組(TEAMWORK)來發揮企業的“自律微調”功能。在JIT條件下,靈活的工作劃分和輪換工作制促使工人不斷地學習,具備多種技能,從而增強一線班組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的能力,獲得動態效
率。
(三)生產同步化
當前一道工序加工完成后,立即轉入下一道工序,盡量減少作業更換時間,以保證裝配線與機加工盡可能地平行。
(四)自動檢錯的質量保證
JIT通過以下兩方面來保證產品的質量:1.生產線能自動檢測不良產品,一旦發現則生產線自行停止。2.一線操作人員如果發現產品和設備有問題,有權自行停產。
三、JIT的組成和目標
(一)JIT的組成
1.JIT生產方式的新思維。JIT之所以成功,首先是由于它大膽地向傳統管理觀念提出了挑戰,使得生產管理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JIT生產方式的新思維是JIT最基本的方面。
2.JIT生產系統設計與計劃技術。為達到準時生產、杜絕浪費、合理利用資源,在JIT系統中要進行廣義的生產系統設計。JIT生產系統設計與計劃技術體現JIT的新思維,同時為JIT的生產現場管理與控制打下基礎。
3.JIT生產現場管理。JIT的零部件權當后道工序提出要求時才生產,是一種“拉動”的生產方式,后道工序要多少,前道工序就生產或供應多少。它將傳統生產過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貨,改為后道工序根據“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貨。看板系統是JIT生產現場控制技術的核心。
(二)JIT方式的目標
1.廢品量最低(零廢品)。JIT要求消除各種不合理的原因,在加工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要達到最好水平。
2.準備時間最短(零準備時間)。準備時間長短與批量選擇相聯系,如果準備時間趨于零,準備成本也趨于零,就有可能采用極小批量。
3.庫存量最低(零庫存)。JIT認為,庫存是生產設計不合理,生產過程不協調,生產操作不良的證明。
4.搬運量最低。零件送進搬運是非增值操作,如果能使操作和裝配件運送量減少,搬運次數減少,可以節約裝配時間,減少裝配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5.機器損壞率低。
6.生產提前期短。短的生產提前期與小批量相結合的系統,應變能力強,柔性好。
7.批量小。
四、JIT生產系統設計與計劃技術
JIT系統是建立在一系列生產管理技術基礎上,這些技術主要涉及以下五個方面。
(一)快速應變的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應滿足市場的需求是JIT方式的基本原則,為適應市場多變的要求,產品范圍應不斷拓寬,傳統生產系統中,產品范圍擴大,一般要增加工藝的變化范圍,使加工過程更復雜。在JIT方式中,試圖通過產品的合理設計,使產品易生產、易裝配。當產品范圍增加時,力求維持工藝過程不增加,具體采用的方法有:
1.一種基本型、多種變型的產品設計
在產品基本型的基礎上,改動少量零部件,形成各種變型產品,用以滿足不同需求。由于基本型與各種變型之間存在大量通用件,生產過程相對可以簡化。
2.模塊化設計
3.設計時應考慮易實現生產自動化
使裝配過程由一系列挑選———放置操作來完成,以便實現裝配自動化。
4.新設計的產品盡量采用通用件、標準件或采用通用設備、通用工具生產的零部件
(二)均衡化生產
均衡生產是實現生產過程同步化的基礎。JIT生產新思維是要將多品種的批量輪番生產以大量流水,同步化生產的方式來完成。這里關鍵是縮短作業準備時間,作業準備時間越短,加工批量就可以越小,材料和零部件在生產過程中的停放和等候時間就越短,流動就越順暢、越連續,整個生產過程就越接近于流水狀態。
流水生產是以接近恒定的生產率進行生產的,而多品種、成批輪番生產能否實現穩定日產率,能否以日甚至更短的時間周期制定出穩定的作業計劃,是JIT均衡生產要解決的問題。為達到均衡化,在JIT中采用月計劃、日計劃并根據要求變化及時調整計劃。
(三)持續地降低在制品庫存
在制品庫存一般可分為三類,即運輸在制品,周轉在制品和安全在制品。降低在制品庫存應分別對三種類型采取措施。
1.降低運輸在制品。所謂運輸在制品是指處在移動和等待狀態的在制品。
2.低周轉批量。周轉在制品的形成是由于加工批量太大。而加工批量大的原因是準備時間長和準備成本高。減少準備時間(即降低準備成本)可使批量降低。
3.安全在制品。安全在制品是為防止前后工序在加工時間的變異性和不匹配性可能造成的生產中斷而設立的,其作用是使生產過程保持均衡穩定。
(四)生產資源的優化
JIT生產資源的優化包括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實現“少人化”和提高設備柔性兩方面。
JIT在產品設計時就考慮加工問題,發展多功能設備使之能滿足市場不同需求的加工能力。多功能機器應能支持JIT生產,并有利于生產的穩定,這種概念的發展,就形成了柔性加工中心或柔性制造系統。
(五)JIT的質量控制
JIT方式中強調全面質量控制(TQC),目的是消除不合格產品,消除可能引起不合格的根源,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檢驗人員的任務是防止不合格品,而不是簡單地檢出不合格品,設計能自動檢出不合格品的機器,這種機器應有兩個功能:1.機械化的檢出不正常或不合
格品;2.當不合格品或不正常情況發生時,能自動停機或停線。不合格品發生時讓機器停止,迫使人們調查問題的原因,進而改正,防止再發生類似的問題。
五、準時化生產的現場控制———看板管理
(一)JIT的現場“拉動”方式
1.“推動式”與“拉動式”。(1)推動式。一般的作業管理系統采用推動方式。它是根據主生產計劃的要求,確定每個零部件的投入產出計劃,按計劃發出生產和訂貨指令。每一工作中心按計劃制造工件,并將加工完的工件送到后續工序工作中心,不管后續工序工作中心當時是否需要。
(2)拉動式。它由代表客戶需求的訂單開始,根據市場需求指定主生產計劃和總裝順序計劃,從產品總裝配出發,每個工作中心按照當時對零部件的需要,向前一工序提出要求,發出工作指令,前工序工作中心完全按照這些指令進行生產,這樣反工藝順序地逐級“拉動”前面的工作中心,甚至“拉”到供應廠或協作廠。“拉動”是靠看板系統來實現的,看板起到指令的作用。
2.“一個流”生產。“拉動式”系統要求各工作中心同步化,每條生產線都應與裝配節拍一致組織同步,每條生產線的每道工序要同步,后工序來取走,前工序不中斷加工,生產線只保留必要的在制品儲備。
“一個流”生產是同步化生產的高級形式,它是指在生產線內任何兩道工序間流的在制品數不得超過緊前工序的裝夾數。一般流動的在制品為一件,簡稱“一個流”。實現“一個流”生產,要求生產必須按節拍進行,按標準操作規程。
(二)看板管理
1.看板及其在生產現場控制中的應用。看板管理是一種生產現場物流控制系統,它是通過看板的傳遞或運動來控制物流的一種方法。
JIT生產作業計劃的主要特征是:它只向總裝配指示順序計劃,除此之外,不再向其他加工工序指示順序計劃。但是,應該盡量使總裝之前的各工序,即加工工序,毛坯工序,外協及供應部門等,都大體了解本工序(部門)每月需要生產(供應)的數量。此數量不一定要求準確,但可以作為各大工序作業的大致目標,有利于他們進行作業準備和作業安排。
這樣,在現場除總裝配以外,其他工序都不領取生產計劃表。也可以說,對各加工、子裝配過程沒有統一的生產指示,他們需要生產什么,生產量多少,何時工作等都由看板進行控制。
2.看板的形式和分類。(1)生產訂貨看板。指在一個工廠內,指示某工序加工制造規定數量工作所用的看板,它又有兩類類型:①一般的生產看板。它指出需加工件的件號、件名、類型、工序存放位置、工件存放位置、工件背面編號、加工設備等。②三角看板。它指出將加工工件號、名稱、存放位置、批量及貨盤數、再訂購點及貨盤數、加工設備等。
(2)取貨看板,后工序的操作者按看板上所列件號、數量等信息,到前工序(或協作廠)領取零部件的看板,取貨看板又可分為兩種類型:①工序間取貨看板。它指出應領取的工件件號、件名、類型、工件存放位置、工件背面編號、緊前加工工序號,緊后加工工序號等,是廠內工序間的取貨憑證。②外協取貨看板,它除了指出有關外協件特征信息外,還指出本企業名稱、外協廠名、交貨時間、數量等,它用作向固定的協作廠取貨的憑證。
六、JIT的運行
顯而易見,運行穩定的企業 JIT較為可行。原因來自五個方面:
(一)產品特性
JIT適合大批量重復生產。重復產品,比如汽車,不需要很頻繁地修改其工藝和設計。大排擋里的師傅對要多一點蔥花、放不放香菜毫不介意,燒久些或僅僅熘一下鍋也全按吃客的吩咐,這在JIT明顯不行,廚師們必須事先備好原料,除非幾米外就是菜店菜攤子。標準化生產為MRP和JIT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如溫室之于鮮花。當然,通過壟斷或財大氣粗把存貨風險轉嫁給原料供應商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二)技術
JIT要求良好的生產程序,每個工序合理設置,產品質量穩定。現在在中國成功的例子全都落在汽車組裝廠電子和儀器工業。組裝線技術成熟,工序 相對固定,是汽車行業的特點。但目前很多企業的管理模式并未能像技術一樣突飛猛進地發展以滿足JIT的要求。
(三)穩定的市場需求
市場的大變動引起生產的劇烈起伏。當目標是縮減庫存的時候,生產率對市場需求敏感。JIT系統把市場需求看作“推”鏈的開始環節,進貨渠道的帶寬滿足不了超常需求。然而,只有少數著名企業和壟斷企業能確保或控制穩定的市場需求,大多數廠商處于不確定狀態。
(四)平滑的資源供應
對供應商不可能過分要求;傾斜性條款往往損傷他們的感情。這也就是說,JIT對上一級供應方的嚴格要求不能夠延伸到企業以外。豐田和它的原料供應商就曾經有過不少沖突,雖然后來得到妥善解決,但豐田居高臨下的姿態仍未改變。平滑的供應來自平滑的需求,波動過頻過劇的需求在實施JIT時會引起供應商不滿,激化矛盾和沖突。在中國,和供應商協調是件更復雜更困難的事情。基礎設施是個瓶頸,在某些場合不可能及時獲得原材料。如果供應商處于壟斷行業問題更突出,他們的不合作會使JIT的不能實行。
(五)人力資源
改變員工觀念相當不易。人們通常認為留些庫存應急是必要的。參與感在許多企業不能理順。中國的國有企業最怕的就是人員調整,他們發現自己不可能為了暫時的生產雇傭和解雇員工。
只有實行全面質量控制,才能夠保證100%合格的產品送往下級工序。但JIT的要求更嚴格以至難以實施,特別是在目前中國。在JIT系統各要素中,成型的制度化的標準生產率也許已經是幾乎不可能克服的障礙。
JIT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方式,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管理能力的逐步提高,推行JIT在我國有著非常廣泛的前景。它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庫存,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找出不足,從而不斷改進和消除掩蓋著的各種矛盾,提高我國的企業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