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高職教育的特點,結合物流專業建設,提出專業課程設置應面向就業,高職院校應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培養物流專業人才。
關鍵詞:高職教育物流專業人才“雙師型”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量應用型人才。但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在高職人才培養中仍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即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和發展相脫節。筆者在從事物流專業的教學中發現,近十年來,物流社會化、精細化程度越來越突出,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對有一定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強的物流技術及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而高職教育的定位就是培養這種高技能人才。這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無疑是個契機。當前高職院校、普通高校、社會培訓機構與企業內部培訓結構都重視物流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比較,實踐能力較強;與培訓機構相比,理論基礎更扎實,且適應面更廣,更有上升的空間。但由于當前有的高職院校是從普通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等轉型,從教育體制、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方面并沒有完全適合高職教育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并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優勢,反而處于劣勢。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成功率是當務之急,只有讓畢業生在社會上站住腳,才能談發展。而提高就業成功率,關鍵在于面向社會需求、面向企業需求培養人才。高職的特色在于其高技能、實踐能力強,而物流行業尤其重視實踐性。高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本文僅僅從課程設置、校企合作角度來做出探索。
一、現階段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課程設置的不足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對比普通院校,高職院校課程的設置需要突出高職的特色,突出其針對性、實踐性。經調查20余所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數據來源:大部分來自各院校網站物流專業的教學計劃,部分來自于筆者的調查),其核心專業課程如:物流基礎(或稱物流學等)、供應鏈管理、倉儲與運輸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基本一致,而以下課程則只有少數院校開設:
(一)國際物流、國際貨運代理
我國加入WTO后,企業對外業務不斷增加,物流業務也相應大幅度增加。在沿海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外向型物流企業多,對國際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大。這也就給沿海地區高職院校的物流專業建設帶來極大的便利。但大多高職院校卻沒有開設面向這類企業的課程,主要是因為缺少師資。市場需求變化很快,而學校的教學體制、師資隊伍等都具有一定的慣性,不能及時的根據市場需求來做出反應。另外,對畢業生的定位也未瞄準這類外向型物流企業,從而忽略這類課程的設置。
(二)物流實訓課程
有的院校建設了校內的實訓基地,讓學生接觸物流的一些硬件設施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但這只能對物流企業的業務有很膚淺的感性認識,在提高技能方面的收效甚微。有的僅僅是模擬物流企業的業務流程,如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等。有的甚至沒有專門開設實訓課程,只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聯系單位實習,以此代替實訓課程,這種“放羊式”的實訓使得學校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實訓教學質量。
實訓課程是學生提高技能、增強實踐能力的主要環節,而上述院校的實訓與企業現實崗位的作業相去甚遠,對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盡快適應工作的作用不大,從而使得作為高職院校的技能性和實踐性特色不突出,不能在就業競爭中取勝。究其原因,最主要是缺乏相應的“雙師型”師資,大多專業課程教師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與企業聯系太少,教學內容只是重在理論,實踐方面極其欠缺。其次,學校對實訓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專門機構(如校級實訓中心、教研室等)負責管理物流專業實訓的設計與管理。第三,教師缺乏與外校的聯系,也缺乏與企業的聯系,使得教學與實踐脫節。
二、校企合作的“雙贏式”人才培養模式
以上分析的當前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辦學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企業的介入,僅僅是在校內“紙上談兵”,從而使得學生不能在應有的實踐能力方面突出優勢。因此,要改善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建設,突出高職特色,必須采取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關于校企合作的課題已有諸多專家學者作了研究,本文僅僅從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這一角度,從操作層面來提出建議。
實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關鍵在于找到校企雙方的共同利益點,尤其是要找到企業的利益點所在,根據企業的利益點來設計合作模式。比如,企業可借助與某院校合作,從而接觸更多同類院校,尋求與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推廣其品牌、技術及產品。廣州唯康通信公司先在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實驗室,并與該校合作培養學生,然后借助該校取得與其他院校的合作,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等。又如,企業可利用學生的實習來降低勞動力成本,如果日后錄用該學生作為正式員工,則減少培訓成本以及適應工作的時間。安徽蕪湖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排其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假期到賓館和旅游公司實習,由企業支付學生工資,但這工資低于其正式員工的工資,優秀的畢業生可以優先錄用為正式員工。
物流專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考慮。
(一)校企合作開發物流教學實訓軟件
筆者在近年的實訓軟件教學以及在與20多家物流軟件開發商的接觸中發現,物流軟件開發商開發的實訓平臺的原型大多是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再進行一定的修改。這種軟件有利于學生熟悉物流企業的業務流程,熟悉物流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操作。但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不適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軟件開發商不能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設計管理員(或教師)的角色,實訓軟件不能使教師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關于這方面功能的提高最好是由軟件公司與教師一起根據教學實際所需來設計。
第二,目前市面流通的物流實訓軟件從內容上看,大多只是描述了物流企業的業務流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與操作。其現實“仿真”程度太低,遠遠達不到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有部分教學軟件配有企業工作實景的錄像,但缺乏系統性,也沒有相應的解說,不能達到教學的要求。筆者認為,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由校企雙方緊密合作進行。教師通過對物流企業的調研,結合其教學經驗,確定學生應掌握哪些內容,應按照什么規律來組織這些教學內容。軟件開發商則可以為教師提供調研的對象,軟件設計人員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來實現。例如,軟件開發商選擇幾個典型的物流企業作為調研的對象,教師深入這些企業進行調研,與軟件設計人員共同探討如何用軟件模擬其業務。并且將其業務流程分解為一些標準化的作業,針對每一作業作出詳細的分析及說明,并可以用實景錄像或動畫效果來表現。
第三,現行物流教學實訓軟件在表達形式上大多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軟件開發商可以在整個軟件中嵌入一些圖片、音樂與動畫,提高軟件的趣味性。例如,在運輸路線的選擇決策中,可以嵌入地圖,在地圖上標示各種方案,讓學生對決策有形象的認識。在倉儲作業中,可以出現立體倉庫的畫面,并插入一些動畫來形象表示貨物的上下架、進出庫作業。做到圖文、動畫并茂,讓學生饒有趣味的學習每一作業流程,而不是光看枯燥的表單。
(二)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高職學生的特色優勢,在于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工作適應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適合的實訓基地,依賴于學校提供的實踐環境。一些院校現行建設的校內實訓基地大多是物流倉儲配送企業的縮小模型,在幾十平方米的實驗室里放置幾排貨架,其間穿梭著幾輛叉車、自動搬運小車、巷道起重機等,配套的條形碼系統、RF系統等。這樣的投資動則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不是每個院校都有實力購置,也不是每個院校都能把物流專業作為重點建設專業來投資。而且這樣的實訓基地過于單一,學生所學習到的技術也很單一、簡單,不能適應企業復雜工作所需。如果校企合作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則可解決投資問題以及學生實踐問題,同時也可為物流企業提供員工技術培訓。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可以采取下述形式:由企業出資在校內建立實驗室,并定期派培訓師給教師和學生作短期培訓(如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唯康通信公司);學生到企業接收統一的崗前培訓,并在實際崗位上實習,由老員工帶新徒弟,學生在“干”中“學”(如安徽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與華泰物流公司);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的形式。
有企業參與的實訓基地可以使得學生更能深刻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能結合實踐,提高技能,充分認識到所學與所需的差距,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在就業競爭中突出實踐性優勢,從而取得成功。另外,對于院校的師資培養也大有裨益,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密切聯系企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的有力保證。
(三) “雙師型”師資培養
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資。高職教育需要有密切聯系企業、實踐性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在專業教學階段,更要求教師具備“雙師型”資質,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高職院校更應該重視專任教師職業技術能力的培訓,每年應安排一定時間讓教師深入企業學習或任職,擴大“雙師型”教師成分。可派教師在企業一些崗位上從事實際工作,并進行職位輪崗,或參與企業的決策咨詢顧問。
僅僅依靠院校來培養教師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由于院校通常都缺乏實踐型教師,尤其是能夠進行實訓教學的教師。這僅僅依靠院校來培養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從企業、研究所或培訓機構尋找合適的兼職教師,建立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對兼職教師加強教學方法、技巧的培訓,對專職教師加強職業技術培訓。
院校可以利用地理優勢,如地處珠三角,或長三角等區域,位于物流企業集中的地區,可以積極與當地的物流企業合作,共謀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惠貞,高職訂單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張宏偉.高職教育“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4月.
[3]王林山,丁全德,趙曉建.“訂單教育”實踐探索研究[J],職教論壇,2004年10月.
[4]劉曉歡,郭沙,彭振宇.“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及其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年第25期.
[5]侯玉印,高職也可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