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處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地帶,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導致部分地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草場退化,而且退化面積占草場總面積的1/3以上,土地沙化,土壤鹽化,氣候惡劣等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內蒙古農牧業經濟良性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探討內蒙古農牧業生產健康發展,解決農牧業、農村牧區、農牧民問題是內蒙古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對全區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內蒙古農牧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牧業現狀
1.內蒙古生產結構在受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農產品需求結構變化、經濟體制和組織經營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中經歷了幾次變動,使農牧業結構有了初步調整。根據內蒙古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近10年(1995年-2004年)的數據推算,截至2004年,與1995年相比,全區農林牧漁業產值增長了92%,其中種植業增長了57%,畜牧業增長了170%,2004年農業產值占48%,牧業產值占44%。于1995年相比,農業產值比重下降了14% ,牧業產值比重上升了10%,種植業結構依據市場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優質、專用、特色農產品種植有所增加。2004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1505.4萬噸,是1995年的1.43倍。油料產量103.7萬噸,是1995年的1.48倍,具有比較優勢的玉米、大豆、薯類等農產品產量增長顯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以飼料為主的其他作物種植結構由1995年的 42:7:1 ,調整為2004年的6 :1:1,開始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正逐步形成適合內蒙古實情的農牧業產業結構。畜牧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2004牧業牲畜總頭數6722.9萬頭(只),比1995年增長40%,肉類產量202萬噸,是1995年的2.47倍,禽蛋產量38.8萬噸,是1995年的2.06倍,奶類產量502萬噸,是1995年的9.81倍,牛奶產量497.9萬噸,是1995年的10.25倍;良種牲畜及改良種牲畜總頭數3101萬頭,總增率108.47%。奶業的迅速崛起為農業結構調整帶來機遇,通過優化奶業發展布局,龍頭企業的帶動,發展產業化經營,奶類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
2.雖然城鄉經濟取得很大發展,但是二元結構體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城鄉差別、腦體差別,不但沒有縮小,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從1995到2004年的10 年間,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 11%,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7%,城鄉居民不僅絕對值差距大,增速上城市居民收入遠遠快于農村,并且有繼續拉大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內蒙古城市化水平低,特別是產業支撐能力差,接受農牧民進城務工的容量很有限,農牧民收入維持在較低水平上。
(二)農牧業結構不合理阻礙了農牧業經濟向縱深發展
1.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不合理,低品質作物多,優質作物少。畜牧產品供給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隨著城鄉人民收入的增長,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日漸提高,人們已從“吃飽”的消費層次提升到“吃好”的水平。而農牧民還沒有改變片面追求產量的生產觀念,導致農產品結構過剩。一方面普通的農副產品積壓,另一方面適銷對路的優質農副產品相對緊缺。深加工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優質品種少;直接消費多,間接消費少。200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仍占到71%,與1995年相比下降了13%;經濟作物僅為17%,與1995年上升了2%,以青飼料為主的其他作物播種面積13%,與1995年相比上升了11%。目前玉米、大豆、油料、甜菜、蔬菜等主要作物大都是大路貨,優質高效產品的比重很小。玉米品種結構單一,優良品種的區域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很低。全區農產品區域分工布局剛開始起步,對優勢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薄弱環節及其市場與需求變化趨勢,缺乏全面充分的研究論證。產品質量不高,不能適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日益提高的要求。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標準化生產問題重視不夠,出現一些如蔬菜中的高毒有機磷農藥殘留問題,畜禽產品中獸藥殘留和動物疫病問題等。既影響農民收入,危害消費者的利益,又直接損害了內蒙古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聲譽,削弱了內蒙古農產品的競爭力。
2.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結構不合理,種植業比重仍然較大,畜牧業比重還比較小。2004年種植業仍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4%,畜牧業僅占39%。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結構仍然不合理,不適應農牧業發展的需要。雖然有伊利、蒙牛等龍頭企業的帶動,畜牧業得以迅猛發展,但是草場被破壞、退化嚴重,飼料作物需求大量增加,遠不能滿足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全區糧經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重1995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別為84%、75%、74%和71%,而同期青飼料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分別為2%、4%、9%和13%,2000年以前青飼料比重變化很小,2002年以后雖然有較大的增加,但與專家預測的全區糧、經、飼的合理種植結構為2.5:1.5:1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如果不能迅速改觀,可能會制約畜牧業的發展。
3.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產業鏈短,產品結構層次低。全區農畜產品加工發展落后,大部分農畜產品加工都是以初級產品形態銷售,沒有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完全產業,加工增值的比例很小,農牧民只能得到來自初級產品的有限收入。相比之下,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2.0-3.7 :1以上,而我區平均只有0.23 :l,內蒙古農產品多層次加工、保鮮、包裝、儲運等各環節多層次的發展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就是與國內發達地區比較也是落后,所有這些都影響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農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生產經營方式乃至管理運行模式,都不適應發展的需要,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和沖擊。當前松散的產業鏈,使農民利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農戶、龍頭企業、基地之間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利益共同體,許多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經濟聯系只是簡單的市場自由買賣關系,沒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約束機制。有的企業與農戶之間雖然有合同約束,但是由于農戶處于弱勢地位,不能與企業之間構成對稱的地位,因而不能充分地分享加工增殖和銷售利潤。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少,除伊利和蒙牛外,大部分企業都規模小、檔次低、帶動作用不強,企業缺乏活力,市場競爭力不強,生產規模和質量檔次遠不能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4.結構調整主體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程度低。農牧民自身組織程度低,農牧業經營高度分散。農戶經營規模和范圍狹小。分散經營、實力弱小,導致生產成本高,銷售手段落后,市場信息不靈,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很難發揮各地自身優勢、產品優勢以及經濟優勢。
5.市場體系建設滯后。目前尚無一家功能齊全的中心批發市場和能輻射帶動農牧產品的產銷聯動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基本上沒有電子交易系統,缺少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設施,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中介組織和營銷中的經紀人缺乏統一組織,農產品收購隨意性較大。
三、內蒙古農牧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增加農牧民收入
根據農牧民收入增長的脆弱性、約束性和波動性,農牧民收入增長,一是要使農牧民收入來源多元化,既要靠農民自己努力,又要靠國家適當扶持,既要立足于現有政策,又要盡可能增加一些新的投入;普遍實行義務教育,使廣大農牧民真正享受“國民待遇”;對農產品實行直接價格補貼,這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途徑;加快科技推廣,提高農牧民素質,以達到乘數效應;轉移農村牧區勞動力,減少農村牧區人口數量,實現增收。
(二)對農牧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
1.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利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潔凈空氣、淡水、森林、土地資源, 發展有機農業,從而滿足有機食品市場消費需求。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資源優勢,開發出經濟價值高、效益好、品質優的特色的農產品,生產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的綠色食品,將其發展成為優勢產業。適度控制糧食播種面積,調整品種結構,優化區域布局。規模開發黃河灌溉渠的專用小麥種植,建設大興安嶺東南部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改良大豆品種,發展高油高蛋白大豆生產,在西遼河流域推廣專用玉米品種,發展高油高淀粉優質飼用玉米生產,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發展玉米深加工。在陰山丘陵地帶發展脫毒馬鈴薯、蕎麥、啤酒大麥、豆類等名、特、優雜糧、雜豆生產基地建立區域性支柱產業。在飼料作物上應加大飼料作物的播種面積,特別是那些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種植飼料作物或綠肥作物。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及烏海市引進、選育營養豐富,易于調制干草的青飼料、適口性強的牧草和飼料作物;在赤峰市、通遼市采用糧、草輪作和引草入田等技術措施,推行青儲和氨化飼料,提高農作物秸稈及其副產品的轉化利用;在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地區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場,調整放牧牲畜規模和畜群結構,采用分區輪牧、移場放牧和封育保護相結合的辦法保護、建設牧場。
2.調整養殖業結構。內蒙古擁有遼闊的天然草場,其面積占全國草場面積的l/4,居全國之首,是發展草原畜牧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廣大的農區、半農半牧區,有比較充足的糧食和豐富的秸稈資源。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剩余糧食的出路。要使草原畜牧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以調整生產力布局結構。根據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家畜由全放牧轉向半舍飼、舍飼的集約化經營轉化,優化輪牧系統,發展農區畜牧業,實現農村與牧區優勢互補。在玉米產區和飼草料充足的草原牧區加快發展育肥牛和育肥羊;在乳品加工業較為發達的呼市、包頭等城市郊區和呼倫貝爾市嶺北地區,發展良種高產奶牛業;在西遼河、嫩江平原及河套、土默川平原等糧食主產區,據市場供求狀況合理規劃,大力發展豬禽生產。依靠科學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迅速提高畜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占有率,并力爭使牛羊肉、牛奶、毛絨等優勢產品在全國居于領先水平,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多種產業相互聯系的生態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調整農村牧區經濟結構。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牧民收入水平,應把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要積極扶持多種形式、規模、層次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貯藏、包裝、保鮮、運輸及農畜產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等多種途徑逐步形成一個以批發市場為主框架、以各地綜合農貿市場為支撐,以各地商貿經銷點為網絡,以農牧民產銷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為補充的市場流通體系。
(三)全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
1.扶持發展龍頭企業。農牧業產業化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中介組織,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與大市場銜接起來,從而把農牧業經濟納入到社會化大生產的軌道,提高了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是產業化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它擔負著市場開拓、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其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決定著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規模和成效。經濟實力越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就越大。因此要重點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政府和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現有大中型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類型的龍頭企業的發展。
2.搞好基地建設。要適應龍頭企業的發展規模,養奶牛、肉牛、肉羊和絨山羊,種植業也要提供多少優質飼草料,切實做到種植業服務養殖業,養殖業服務龍頭企業。
3.要建立和不斷完善加工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穩定的合同關系和“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專業合作社、生產協會等為主要形式的中介服務組織,協調好產業化各方的利益關系,充分發揮他們在保護農牧民利益方面的應有作用。積極發展“訂單農業”,提倡農畜產品加工企業與農牧民簽定收購農畜產品訂單,明確對農畜產品數量、質量、品種、規模等具體要求,農牧民按照訂單的規定,安排農畜產品生產,使生產結構更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加工企業應按照訂單或“合同”收購農畜產品,做到合理定價,以質論價。
4.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牧業發展需求多樣化,不同的產業要求不同的服務,即使一種產業也需要多種服務,而目前內蒙古農戶大都是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即使有服務組織也是配置不合理,缺乏實力,服務內容簡單,服務的覆蓋面小,服務效果不好,甚至有許多地方還沒有建立服務組織。即使能夠提供服務也主要是生產資料供應和部分產中服務,重要環節的產中技術服務和產后流通服務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所以內蒙古農牧業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培訓服務,政策法律服務。幫助農牧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建立聯結城鄉的信息網絡,向農牧民提供各種生產經營信息;開展技術培訓和就業培訓,提高農牧民的生產技能;為農牧民提供法律援助,維護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