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子被一群孩子包圍著,乍一看,很像一個多子的父親。其實,他是我們的四叔,當時才20出頭,還沒有結婚呢。
父親兄弟四人,惟有四叔最魁梧高大,1.80米的大個,相貌周正、脾氣好又有文化、好學上進,還在縣城農機站學會了駕駛“康拜因”。上世紀70年代初,拖拉機手可是個時髦的行當。
1976年,縣照相館的攝影師背著簡陋的器材來到了我們大隊。他在麥場邊的屋墻上扯了一塊紅布,支起三角架,作為拍攝場景。男女老少聞聽,紛紛趕來,圍了個密不透風。
那天,身著雪白襯衣的四叔正巧經過麥場,怎樣留住錦韶年華呢?他萌生了拍照的念頭。生性靦腆的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攝影師擺布來擺布去,總覺得有點兒丟面子,于是,便打起了侄子們的主意。
當時,我家是少有的舊式大家庭,近二十口人在一口大鍋里攪勺子,四叔的侄子侄女呼呼拉拉一大群。平日里,未婚的四叔像個孩子王,一收工回來,就教我們讀書寫字、領我們去鄰村看電影、做游戲、放鞭炮,和我們感情深受篤。
當時正值暑假,我們都在外面玩耍:我(上圖后右一)在村旁池塘里練習扎猛子,大弟二弟在樹林中粘知了,三弟四弟在草叢里捉螞蚱,堂妹在小河邊捏泥巴。四叔在熱心的鄉鄰的幫助下,不一會兒,就從四面八方把我們全都招集過來。
四叔笑瞇瞇地問:“喜歡照相的請舉手!”我們齊刷刷地都舉起了小手。于是,我們便一齊上陣,像眾星捧月似的圍繞在四叔的身邊。而坐在正中的四叔,在攝影師“偏一偏頭……再笑一笑……”的反復指導下,總算順利“過關”了。
到了1978年秋天,四叔已娶妻生子。四叔想起兩年前拍照的情景,心血來潮,他打算再照張相。他沒等攝影師來村里,就開著拖拉機,載著我們和抱著兒子的四嬸,高高興興地去了城里照相館,拍了這第二張珍貴的合影。
照片上,我仍站在右上角,四叔右腿上端坐的新成員是他剛滿周歲的兒子。令人可惜的是,宗慧因感冒發燒,未能參加,成為她一生的憾事。
此后不久,在三個嬸子的強烈要求下,爺爺給父親和叔叔們分了家,我們就很難再湊到一起了。因此,這兩張在四叔的組織下拍攝的老照片,就成了我們最稀罕的“寶貝”。
責編/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