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因為離市場較遠,所以表現得好像是清水衙門,真的是兩袖清風,“君子坦蕩蕩”。但實際上,從里到外,從高校到社會,從教育部門到經濟領域,高等教育的腐敗非今日始,是不可以等閑視之的。
壟斷寄生,大學資源枯竭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念大學是孩子們的惟一正確的出路。而我們的大學,因為是眾望所歸,因為是皇帝女兒不愁嫁,所以形成了“教育壟斷”,在這壟斷的溫床上,是可怕的寄生與腐朽的誕生。

因為吃的是皇糧,而且是逐年增長的趨勢,我們的大學可以躺在國家投資辦教育的懷里睡大覺。即使不發廣告,即使不用營銷,學苗也十分踴躍,門檻還可以不斷提高。這樣的教育,能有多大的作為?當全球經濟都在一體化中將效率和效益突出了出來,我們的高等院校就在這樣的世外桃源中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合適嗎?
要問在中國什么官最好當?大學里的官最好當。不僅官位高、收入高和地位高,而且幾乎不用像企業家那樣的辛苦,也不用像管員那樣的勞累,幾乎沒有人考核、考查他們,他們頭上因為沒有“約束機制”而表現得特別的高雅和非常的自在。
他們不僅在學校里面說一不二,他們還在社會上指手畫腳,說一些怪怪的誰也聽不懂的話來冒充學術,將在某一專業和領域里的“老本”套上一些新名詞然后就著書立說,就四處游說,在世界上飛來飛去,今天論壇,明天會議,卻帶不來新奇,給不了藥方,在社會發展上苦無良策,要么是集體失語,要么是胡言亂語。
大學、教授、專家、學者、學生、科研、創新——這些名詞,在中國卻往往讓人想起的,不是他們的卓越建樹,不是他們的特別貢獻,不是他們在資源共享上的社會協同效應,卻常常是這樣一句話,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其試驗室的老化,圖書館的落伍,設施設備的無法更新換代,使我們的高等院校越來越喪失國際競爭力,最后企圖靠捆綁來做大做強,我們離世界著名大學的距離將越來越遠。
課程陳舊,造成讀書無用
教材陳舊。組織幾個人,閉門造車地做出教材,然后滿世界的發放。幾乎所有的學生將很多的教材在學習中一學
期下來就“自然淘汰”,因為他們實在沒有將他們留下去的必要。
教法陳舊。啟發式教學,變成提問。電化教學,就是做課件。課堂討論,就是放羊。課后實踐,形同虛設。論文撰寫,常常是網上網下的抄襲。論文答辯,其實就是走個形式。
教態丑陋。穿拖鞋,叼煙卷,不修邊幅地上得大雅之堂。然后口若懸河,肆無忌憚地對時政、社會、文化等大加討伐,博得了廉價的掌聲后自鳴得意,不罵人不講課成為流行。
教研缺失。研討會變成公費旅游,座談會形同虛設,教研室活動缺乏計劃與組織,教改變成了講課大賽,科研就是寫論文,科研進款就是到處化緣。(有的學校為了湊數,先是讓老師將自己的錢存進去,然后再堂而皇之的取出來。)
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老師不知所云,學生不知所學,在如墜霧里中模棱兩可莫衷一是茫然不知所措,讀書何用?先是就業率的低下,再是工資的降低,最后是將高考拉下神壇,將高等教育作為被告:培養的學生學無所用,算不算消費欺詐?
僅以就業率和工資額來說事兒,眼下真的是血本無歸的賠錢勾當,是知識貶值的坑人買賣。家長花費10多萬的教育投入,換來孩子們的高等教育身價,圖不來光宗耀祖的風光,甚或無法在順風順水中討個生活。家長這里添的是堵,學生那里是更茫然。一方面,如果沒有很好的就業出路和高薪誘惑,讀書的意義何在?而另一方面,如果不以就業率和高工資來考量學生的質量、學校的水平和教育的功能,讀書的價值何在?
利用擴招大興土木,浪費資源
最近幾年,隨著大學擴招,一道新的人文景觀出現在世人面前,那就是高等院校的大興土木。教學樓、宿舍樓、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甚至是大型超市,這樣的格局和這樣的建設,面對著的則是日益萎縮的學苗,是漸漸趨于緩慢的人口增長,還有,就是因為“新讀書無用論”而流失的學苗等等。
一擁而上,一哄而起,比誰的堆兒大,比誰的攤子全,中國據說是最有智慧的高等院校,開始了一場空前絕后的“教育基本建設大躍進”。
用不了多久,這種靠拍腦殼上馬的項目就將保留出固有的弱點。過不了多久,在相互攀比中做大做強的大學,就會受到來自經濟規律的報復。同時,因為學苗萎縮國家投資的緊縮和銀行的市場化,那貸款蓋樓圈地的錢,光利息一項就能將肥的拖瘦,瘦的拖垮,垮的拖死——倒霉的還是國家,花掉的還是納稅人的錢,浪費的是我們國家本來就十分缺乏的教育經費和高等教育資源。
不說那些在大興土木中中飽私囊的敗類,也不說因為集體腐敗而殃及銀行信貸,光說是那些蓋起的大樓收不回投資這一項,就其實也是腐敗,是瀆職,是浪費,是對國家和社會責任的喪失。
學術造假,欺詐成風
上海一教授竟以假成果在光天化日之下去騙得巨額經費,還由此獲得政治上的待遇和官位的遷升,說明了什么?
它說明學術造假,早已形成了一股陰風,甚至刮到了陽光下面,甚至就成了那陽光。
每年一度的職稱評定,里面的外語替考成風,論文抄襲成風,請客送禮成風。每一次職稱評定,就是腐敗行為的一場大型運動會,人們在忙忙碌碌中,將大學教師的尊嚴合著小市民的詭詐,將最神圣的教師職業混同了投機取巧。
學術、學科帶頭人的評選,除了人為的標準和所謂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見不得人的就是兩件,一件是花錢買版面發論文,另一件是“跟車科研”,一個人做的成果,六個人可以跟著坐車享受,于是,“署名”和“二、三、四、五、六”的“作者”和“研究”,就成為洋洋大觀。
這些根本上不了臺面的風氣為什么能夠流行?因為所有人都在這樣做,誰不做誰就評不上,就是傻瓜一個。當所有人都參與造假,所有人都造假成風,為什么沒有人出來制止?為什么不發明一種更好的方法來進行相應的評定?因為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里的領導,也是這么上去的。他們覺得這樣很好,沒有什么大的毛病。改革,沒有必要。而且的確不好改于是不改也能混下去。
于是,從事太陽底下最神圣的職業的人們,就這樣將極不光彩的事情不僅進行到底,而且招搖過市——最不合理,變得相當有道理!
收費不合理,層層卡學生
一任課老師,在考試前將考題賣到200塊,學生們購者如云。舍財可以過關,不買題的一定倒霉,因為那老師出的題你根本答不上。然后是民不舉官不糾,大家相安無事,共享太平。
一個輔導員,掌握學生的入黨、提干和其他種種生殺大權,從此就靠學生、家長們的送禮就可以過上十分風光的日子,相信在許多大學里,這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
保衛處,在校園里可以對任何違反校規的人進行處罰,其罰款金額沒有法律約束,常常形成“小金庫”。
而來自教務系統的“補考費”、“重修費”、“選修費”、“輔修費”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門的收費,成為伸向學生一只只罪惡的雙手。
至于那名目繁多的收費是否入賬?入誰的賬?是否上稅?上多少稅?恐怕只有天知道,但當事人即學生卻很少能知道。
天之驕子,成為罰款與亂收費的對象,掉到了地上最不干凈的地方。
大學校園,成為藏污納垢之所,成為齷齪的地方和腐敗的溫床,將大學里最弱勢的群體——其實是真正的顧客和上帝打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學風錯位,培養目標迷失
如果大學發生了如此可怕的腐敗,那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是什么樣子呢?
“逃課”流行:學生不上課,上課不聽課,下課不復習。基礎課逃,專業課也逃。能逃就逃,不能逃想方設法逃。坐不住屁股穩不住神兒,浮躁得不得了。坊間流傳“上大學不逃課的就是沒弄懂大學的含義”。
“替考”成風:無論你將皮鞭舉得高高,甚至以退學相威脅,替考就是根除不了。他們甚至還會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準繩,將學校告上法庭。而法庭的判決當然常常是向著學生,學不教,校之過。
“小抄”成氣:不抄白不抄,白抄誰不抄?學校都組織集體作弊了,學生們怎么能不抄?學?,F在打擊小抄了,但怎么能一網打盡?無論如何,要時刻準備著。能不能抄成?是個命運問題。想不想抄?是態度問題。
打架滋事,偷偷摸摸,回避責任,放任修養,忽視道德,榮辱不分。本來就處在青春期和世界觀形成期的學生,遭遇了大學腐敗的大環境,熏染了的是社會的腐朽風氣在大學校園和高等學府里變型的、變態的和變異,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將發生怎樣的錯位呢?
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孩子們上大學后,已經從大學里就看到了腐朽和腐敗,這對于他們認識社會有捷足先登的意義?
更令人憂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的偉大使命和我們大學里實際能夠達到的高度,相差的是越來越遠了。
廢品率高,喪失社會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者只有33.7%。有記者對2006年普通高校應屆本、專科生的調查顯示,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47.1%的人簽約月薪在1500元以下。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看到的是,國家的努力調整,社會的傾力相助,但我們看不到大學的反思,我們聽不到高等院校的解決方案。
是的,即使是找不到工作,也不影響大學的招生,有什么要反思的?
理性地看問題,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有著良好的思維方式,具備過硬的謀生本領,擁有高明的處世能力,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理應遠比沒有受過教育的更有發展前景。而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和教育主管部門,真的能在培養目標上達到這種水平,大學畢業生怎么能如此“過剩”——從校門到校門的履歷、從書本到書本的能力、從獨生子女的自閉到開放社會的更挑剔——教育產品的質次價高,帶來以讀書無用為訴求的集體性討伐。
這種討伐,其實不會有什么結果。考大學,還是人們的第一選擇。有限的大學和無限的對大學的需求,即使出的是廢品,但里面也有良材嘛!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素質體現。高等院校,是國民素質提升的搖籃。而因為種種腐敗的長期不得治理和清除,導致的最嚴重的后果是——當我們的畢業生不辨榮辱,不懂是非,不明優劣,不知好壞,他們被“畢業”的那些高等院校,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而當所有的家長們含辛茹苦地將孩子們交給學校,然后用自己辛勞所得去交納那越來越高的學費之后,他們投資的回報是——道德不完善、人格不獨立、是非不清楚和能力不健全的“半成品”和“廢品”,中國的高等院校,有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
如此的投資回報率,是不是一種商業欺詐?這樣的高等學府,怎么能夠適應中華民族復興的知識和文化平臺的要求?
中國的高等院校,不改革,毋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