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并購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來分析并購產生的動力,并加入時點因素,用路徑依賴法分析企業在過去時點的并購決策是否會增加未來并購的可能性,同時在基于通過分析協同程度的大小的基礎上,給出了企業并購的具體決策方法和實證。
關鍵詞:并購決策;路徑依賴法;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09-0088-04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國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企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的企業兼并歷史雖然只有十幾年,但發生的兼并案例已上萬起。不少企業通過兼并獲得了快速成長,通過兼并奠定了行業內的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但也有很多兼并以失敗告終。無論對成功企業的成功經驗,還是對失敗企業的教訓總結,都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用以支持企業進行并購決策的評價體系,這對于指導企業進行科學、理性并購,研究量化決策的數學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組織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企業行為理論、信息經濟學、博弈論的發展,企業并購理論進展非常迅速。在這個領域中理論假說林林總總。從宏觀領域上看,陳宏民和AnmingZhang(1994)從企業兼并行為對社會財富的增進和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方面進行了研究。吳健中、湯澄(1997)對企業橫向控股兼并作了經濟學方面的分析,解決了橫向兼并規模和企業橫向控股兼并效益評估的問題。宏觀角度對并購的研究主要是從企業戰略出發,研究并購對企業的意義。交易成本理論通過垂直一體化對企業并購作出了解釋。國內學者則多從國有企業控股權轉讓、外資并購和公司治理結構角度探討解釋跨國并購影響因素以及研究企業擴張因素對于跨國并購決策的影響(王燕梅,2003;林紅,2003;潘愛玲、任剛,2003)。微觀角度的研究多見于對兼并的結構研究(馮春燕,2003)、兼并定價決策機制,支付方式,目標選擇和文化整合研究(吳志軍,2002;胡玄能,2001;尹紅婷,2001)以及制度、法律環境研究層面(吳進良,2000)進行探討。
總體而言,目前理論界還沒有形成對企業并購活動的系統評價體系,現有的各種評價多定性研究,少定量研究,就是有也主要是從少數幾個財務指標進行評價,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同時對于企業面對并購目標的并購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也未多見。由于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在并購目標選擇上又缺乏系統、科學的量化方法,企業在消除并購盲目性、利用并購作為企業發展壯大的途徑方面困難重重。
本文通過分析并購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來分析并購產生的動力,并加入時點因素,用路徑依賴法分析企業在過去時點的并購決策是否會增加未來并購的可能性,同時提出了計算企業間協同系數的具體方法。
一、 企業并購中的決策支持模型
假設有并購方B和并購備選目標S,B擁有資源b,S擁有資源s。在并購前B每年可盈利gB>0,企業S年可盈利gS>0,假設并購完成后并購體每年盈利為gB+gs+v,這里我們將v設為協同系數。當v≥0時稱資源b和s互補,或稱企業B和S具有協同效應(synergy);當v<0時,稱企業B和S相互替代,即gB+gS+v 為保證并購決策是不可逆的,我們假設資源的再銷售價格為0,同時資源具有無限長的使用期(無折舊)。定義PB、PS為資源b和s的市場價格,r為折現率。 首先我們分析企業B在時點t-1沒有進行并購的情況下在時點t的并購決策情況。此時企業B面臨四種選擇:放棄資源b且不并購S(b→0);放棄資源b且并購S(b→s);保存資源b且不并購S(b→b);保存資源b且并購S(b→M)。這四種選擇所能帶來的利潤分別是RBO (t),RBS(t),RBB(t),和RBM(t)。有: RBO(t)=PB-gB/r RBS(t)=PB-gB/r+gS/r-PS(t) RBB(t)=gB/r RBM(t)=gS/r+v/r-PS(t) 只有當RBO(t)=PB-gB/r>0,即gB/r 只有當RBS(t)=PB-gB/r+gS/r-PS(t)>0,即PB>gB/r-gS/r+PS(t),且RBS>RBM,RBS>RBO,且RBO>RBB時,并購方B才會考慮放棄資源b且并購S 。 只有當RBM(t)=gS/r+v/r-PS(t)>0,即gS/r+v/r>PS(t),且RBM>RBO,RBM>RBS,且RBO>RBB時,并購方B才會考慮實施并購決策。 在圖的白色區域中,由于RBO=RBS=RBM<0 結論一:顯然在時點t企業B做出的最優決策是資源b和s的市場價格PB和PS,以及v的函數。i為B的最優狀態,RBi=max{RBS,RB0,RBB,RBM},i∈{S,0,B,M}。 二、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法的精髓在于考慮時間要素,即時點t的均衡狀態取決于時點t-1所發生的具體事件。 假設企業B在時點t-1面臨的是PB(t-1)>(gB+v)/r的情況,在時點t仍然是PB(t-1)<(gB+v)/r,則其在t作出的最優決策是保留資源b,且在PS(t)>(gS+v)/r時兼并S。 如果企業B在時點t-1面臨的是PB(t-1)<(gB+v)/r,而在時點t有PB(t)>(gB+v)/r,則其在t做出的最優決策是并購S,當PS 結論二:由此可見,當(gB+v)/r 對具有協同效應的企業并購決策進行類似分析可知當gB/r 三、協同系數的判定 既然通過比較收購方和備選目標資源的市場價格與其年收益,以及協同系數的關系,便能幫助管理者做出并購決策,那么兩企業資源間協同系數的確定則是制定最終決策的關鍵。 我們可以用一個灰色關聯度決策模型來判定協同系數。灰色系統理論可用于經濟預測、決策和控制等方面,灰色關聯度決策就是通過確定備選目標指標與收購方企業指標的類似程度,從而確定協同系數值。 1. 數學模型的建立 并購目標選擇灰色關聯度決策模型為: ξ′=ξ·W 其中ξ′為m個目標企業(包括S企業)的結果矩陣;W為n(在這里n是所有基因素的總和,包括企業的年收益)個考察指標的權重分配矩陣,即W=(w1,w2,…,wn)T;ξ為各指標的評價矩陣,可表示為 ξ=(ξij)m×n=ξ11ξ12…ξ1n ξ21ξ22…ξ2n …[]…[]…[]… ξm1ξm2…ξmn 其中ξij為備選目標企業ui的第j中決策因素指標vj與相對最佳目標企業u*的第j個指標的關聯度。 2. 最優方案關聯度計算 設決策論域U時備選目標企業集合U={目標1,目標2,…,目標m}={u1, u2, …,um}。記V是因素指標的集合V={指標1,指標2,…,指標n}={v1,v2, …, vn}。 目標企業ui對因素指標vj的屬性值(指標值)記為rij (i = 1, 2, …, m; j = 1, 2, …, n)。因此,mn個rij得到目標企業選擇方案的因素指標值矩陣R為 R=(rij)m×n=r11r12…r1n r21r22…r2n …[]…[]…[]… rm1rm2…rmn 為了消除不同量綱的因素指標值對目標選擇的影響,計算時應首先將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即對R中的元素rij進行歸一化處理,得R′=(r′ij)m×n,由于在指標設計時,有意識地將各因素均選擇為正指標(在表意時均為越大越好),故其中 r′ij=rij/rjmax,rjmax=max(r1j,r2j,…,rmj)j=1,2,…,n 式中rjmax為相對最佳目標企業u*的第j中決策因素指標值,即從本質上說,一個備選目標企業ui就是n個因素指標的映射,即ui=ri(v1, v2, …, vn)。因此,當這n個因素指標值確定的時候,這個備選企業也隨之確定,它構成n維因素指標空間V中一個離散的目標企業。所以進行多目標決策就是比較空間V中各備選目標企業與相對最佳目標企業的關聯度。 根據模糊數學和灰色系統理論,目標企業選擇最優方案關聯度是在空間V中某一目標企業ui考慮因素vj時與相對最佳目標企業u*的相關性大小,采用下式度量: bij=ρmaximaxj|r′ij-1||r′ij-1|+ρmaximaxj|r′ij-1|,i=1,2,…,m;j=1,2,…,n 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每一層次中各個因素對上一層次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別賦以相應的權數,即每個因素對于上層因素重要性的確認隸屬度。第一層次因素權重集W = (W1,W2,…,Wk)(k為第一層次因素的個數);第二層次因素權重集Wx= (Wx1,Wx2,…Wxp)(p為各一層次因素中分別包含二次因素的個數,p = 2或3),同理,基因素權重集Wxy= (Wxy1,Wxy2,…Wxyq)(q為各一層次因素中分別包含基因素的個數,q = 2,3,4或5)。 本體系中,權重集的確定采用AHP法。其基本步驟是:在因素層次劃分模型的基礎上,采用1—9(比率標度進行同層次兩因素間的相對比較,構造判斷矩陣M,這一過程可由若干專家來進行。求解判斷矩陣M的特征根問題Mw=λmaxw,其解w (特征向量)即為同一層次各因素相對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并進行思維一致性檢驗。自下而上將每個基因素所屬的一層和二層的權重與該基因素本身的權重相乘,便可得到評價指標權重W=(w1,w2,…,wn)T(n = 1, 2, …)。 4. 綜合評價 ξ′=ξ·W=(ξ1,ξ2,…,ξm) 其中ξi=∑nj=1ξij×wi,i=1,2,…,m。 ξi越大,說明備選目標ui越接近相對最佳目標企業u*,即第i個目標企業由于其他備選目標,并可據此排出各備選目標的優劣順序。因此ξi最大者對應的備選目標應為最佳目標企業,即當ξi=max(ξ1,ξ2, …, ξm),目標企業ui最佳。 對于并購方B和并購備選目標S,考慮模型: ξ′=W·ξ 根據上式的物理意義,ξ′為正值表示兩企業間具有協同效應,其數值越大說明協同效應越明顯,ξ′為負值說明備選目標S在該項指標上越接近并購方企業B,其絕對值越大替代作用也就越明顯。 由此可知協同系數 v=ξ′·gBwgB 四、實 證 我國某石油企業出于戰略需要,考慮在5家備選目標企業中選擇并購對象。為了簡化過程,選擇的標準暫不考慮本企業與備選目標企業間的優勢互補等協作效應,而僅從目標企業自身實力的優劣進行判斷。則有U = {備選目標1,備選目標2,…,備選目標5} = { u1, u2, …, u5 }。 對這5家企業的評價將采用30個指標,同樣為了舉例的便利,我們僅選取第一和第二大類中的6個指標以做示范,它們分別是V111油氣產量、V112開采難度、V113探明儲量、V114儲采比、V221科技貢獻率和V222科技投入強度(如表1)。即評價因素指標集合V={油氣產量, 開采難度, 探明儲量, 儲采比, 科技貢獻率, 科技投入強度} = {v1, v2, …, v5}。 參考文獻: [1] 陳宏民,Anming Zhang.企業間的橫向兼并與國際貿易[J].系統工程理論與方法應用,1994,(3). [2] 吳健中,湯澄.我國企業橫向控股兼并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系統工程學報,1997,(3). [3] 王燕梅.跨國并購與大型國有企業改造[J].經濟縱橫,2003,(2). [4] 張玉珍,王方華.石油石化企業上游并購多目標灰色關聯度決策模型及應用[J].上海管理科學,2005,(1). [5] 潘愛玲,任剛.跨國并購與公司治理的互動關系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6] 馮春燕.企業并購方式、動機及支付問題探討[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3,(3). [7] 吳志軍.企業并購中的管理整合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8] 胡玄能.企業并購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1. [9] 尹紅婷.企業并購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1. (責任編輯:孟 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