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風水理論關注并努力引導的是一種人與地、人與宇宙之間的和諧關系
編者按:人類對于自己的生活總是期待某一種理想景觀模式,這成為中國傳統風水最直接的緣起。我們以“青烏子”和“石敢當”兩篇文章做引子。希望能引領讀者步步深入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真實內核,了解傳統中國對理想景觀模式的幾種追求。
人類總是對于自己與棲息地環境的和諧度有所要求,并希望自己的居所不但對自我生存發揮安定的作用,而且能夠對家族后代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傳統中國出現了許多擇居理論。
與中國古代“孟母三遷”著眼于人居環境中的人文因素有所不同,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是將視角集中于大自然客觀的地域生態,它關注并努力引導的是一種人與地、人與宇宙之問的和諧關系,最后希望獲得某種能夠將人與自然包容一體的所謂“理想景觀模式”。所以,難怪當今西方學者大都認為中國風水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宇宙生態學”的特殊表述形式了。
因此,中國傳統風水所探求的理想景觀模式首先應當是一種“大景觀”,它不僅是那種被風水師所細化了的、非常直觀的“景致”,比如人們應當選擇怎樣的地勢、怎樣建造房子或怎樣安置墓穴等等,或者是家具布局的基本方位、主人生辰八字所需配置物品等等,更是一種翱翔于天空、俯視大地崇山峻嶺江河湖泊時所獲得的“大景觀”。
我們應當承認,中國傳統的理想風水模式能夠以最完美實現的還是陰宅風水,這是因為,一方面陰宅的選址和構筑實質上并沒有多少現實的功利意義,也就是說它與活著的人現在的生活聯系并不大;另一方面,古代墓葬可以在廣大的自然環境中任意選擇,它有很廣闊的選擇域,因此無論從主客觀上講,中國古人的風水理想都能夠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實現。
為了便于清晰地表述和業內交流,同時最大程度地增加神秘感,以保持風水師能夠一如繼往地成為一種十分特殊的職業,中國傳統風水理論與實踐中漸漸地采用了一整套趨于完整的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是一套對宇宙自然的解釋系統,而且也是人類對“理想景觀模式”的描繪系統。因為它的符號那么玄古,比如水口、龍脈、明堂、朝案、倒杖、太歲、氣口以及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擇時等等,以至于一般人因為神秘而敬畏,因為復雜而盲從。
其實,中國傳統風水的這些神秘符號就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被抽象出來的“農耕生態因子”。它們一方面能夠說明風水師所選景觀的自然資源特征,比如有多少山、多少丘、多少河、多少湖、怎樣的植被、陽光高差等。如果用于陽宅風水,對于人類生活而言,它們顯然具有了比較直接的現實功利意義;另一方面,這些農耕生態因子也是中國古人用以準確描述景觀空間結構特征的最基本元素。單從非功利的地理學描述上看,中國古代風水的符號系統卻是非常如實客觀、簡潔明了。
既然是符號系統,欲打開風水神秘大門,我們就必須找到一把有用的鑰匙。筆者認為,這把鑰匙就是“大景觀”這種基本視角與思維方法。當然,“大景觀”也還是比較抽象。因此,我們可以借考察中國人心中已經形成共識的所謂“仙境”、“神域”和“福地”來做具體說明。
宗教信仰和神話不但表達了人們的社會理想,也表達了景觀理想。中國人的理想景觀模式可以分類為以下幾種:
一是“昆侖山模式”。無論上古神話,還是在本土宗教道教傳說中,昆侖山都被中國人當做了可望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它的基本特征是:由萬仞高崖與萬丈洪濤構成空間隔離,由“四水”(河水、赤水、弱水和洋水)與奇木密林圍成屏障、由神獸守衛大門和重門圍護城郭,由不死的流水樹木、藥材與珍禽異獸作為天然資源。這個模式代表著西北人民的景觀理想。再就是“蓬萊模式”。它以渤海中的“三山”(蓬萊、方丈和瀛洲)東南地區的仙島景觀,高峻的山體被從洋圍護,香霧繚繞、若隱若現,非羽仙不可及。還有所謂“壺天模式”。壺天就是道教稱之為福地的“洞天”,即大則四周為山巒,中間為盆地,小則四周為崖壁,中間為一凹地。這樣的地勢正符合中國傳統風水中的“藏風聚氣”原理。
其實,任何仙境都是人類超世脫俗的景觀理想。讀者發現沒有,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與世隔絕”。就連當年陶淵明構建他那和平與安寧的烏托邦社會模式時,也同樣設計了一個理想的景觀模式:緣溪行,夾岸桃花,水盡山出,一個山洞仿佛有光;入洞蛇行,先窄后寬,豁然開朗,其中阡陌縱橫,別一世界,但是,等到下次回訪,卻再也無處可尋了。顯然,這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山間盆地景觀模式。
有學者認為,上述這些景觀模式,無非就是一種“葫蘆模式”:狹小的葫蘆口+闊大的葫蘆腔。至于自然山水中哪些構成了葫蘆口和葫蘆壁,哪些又構成了葫蘆腔,這正是傳統風水先生們樂于描述、講解與指點的地方。不難看出,昆侖山模式是“高山上的葫蘆”,蓬萊模式是“漂浮的葫蘆”,壺天模式是“懸空著的葫蘆”,而陶淵明模式則是“帶柄的葫蘆”。
有了“葫蘆模式”,人們幾乎可以從一個特別的定式讀懂中國傳統風水了。當然,真正的風水含義、它的所指及其操作應用卻遠遠不能用一個簡單的“葫蘆模式”囊括。
雖然“葫蘆模式”往往在現實中缺乏比較直觀的可測量性,但是,只有它才能真正提供中國傳統風水在“藏風聚氣”方面最基本的思維構架。當然,昆侖山模式、蓬萊模式、壺天模式、陶淵明模式這些“帶柄的葫蘆”實在太大了,的確是一種“大景觀”,它的意義之深,在于讓所有相信并應用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人們能夠在觀念與視角上高瞻遠矚。這是充分掌握越過傳統風水這一文化標識與解釋系統的基礎。
當然,說到底,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是一門應用的理論,所以,在除了教人們高瞻遠矚之外,它還將上述幾種模式抽象為一個更為大而化之的、卻淺顯易用的“巨大景觀”通用模式。這就是中國傳統風水所特有的“整體意象模式”,它的基本內容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它的理想狀態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
至于如何靈活地運用這個看起來比較抽象的基本模式,則需要人們拿著“大景觀”這把鑰匙,按照一系列基本原則去展開技術性的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