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綠色GDP 陷入傳統怪圈
其實,想通過建立綠色GDP來改變固有經濟模式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本來用一個指標去考核政績就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就是十分不科學的做法。任何指標一旦為考核所用,那么其中的做假行為就難以避免。現在中央十分強調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和諧社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即使沒有綠色GDP考核,各地政府也都已開始重視環境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而如果不顧核算條件、未經科學論證便去建立綠色GDP統計指標,這樣的做法,從本質上看還是遵循一個傳統思路:設定一個指標,然后進行考核。其結果往往會使良好的愿望得不到體現。直至今日,GDP還是那個GDP,人們依然無法找到理想替代物。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們現在根本不必將GDP去改造成其他什么內容的GDP,而應該在GDP基礎之上建立一整套資源與環境的核算體系。
(上海讀者 葛昕)
收費國際化,服務本土化?
跨行查詢要收費?憑什么?最后的擋箭牌還是同國際接軌。收費上同國際接軌了,服務上呢?同國際上的各大商業銀行之間可謂是天差地別了。不說別的,單舉工商銀行為例,上午九點半到下午五點是其服務營業時間——正好也是一般企業上班的時間,你上班他上班,你下班他也下班了,既然不能在下班后的空余時間接受面對面的服務(總不見得為一兩筆存款或付費之類的事特別請假,在上班時間跑銀行吧),許多人就不得已接受了銀行發的各類銀行卡,在別扭的適應和熟悉了一段時間后,剛對銀行卡有了一些好感,卻不料又冒出額外收費這種強奸民意的事來!再說,有時即使在午飯時間忙中抽空去銀行辦點兒事,中午卻只有一個窗口開著,短短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午飯時間,還沒等到輪到你,下午上班時間又到了。這樣的服務質量,有什么理由再向顧客額外收費!
使用電子銀行或使用銀聯卡,本來最大得益者就是銀行,因為它可以因此而大幅減少柜面服務人員的配備(若柜面服務時間為早七點至晚六點,與郵電局相同,銀行將要為此配備兩班柜面服務人員,這會大大增加人員工資的成本開支),在發卡增加自助銀行服務以減少銀行的人力成本開支后,由此而產生的費用本應由銀行自行消化,卻不料銀行和銀聯沆瀣一氣,連這些費用也要費盡心機地利用其壟斷地位轉嫁到客戶頭上!跨行查詢收費、跨行刷卡收費、跨行取款收費……不知道銀聯和銀行還有多少收費項目要推出。
銀聯如此有恃無恐,我們卻拿它一點辦法也沒有,人家就是仗著壟斷!就像作者說的,股東的權力也該受受限制了!我們敲鑼打鼓,盼著《反壟斷法》早日出臺。
(廣州讀者高峰)
負責有別于承擔
我對“企業要為公共利益考慮”這種說法表示支持。以蘇南為例,其經濟發展是以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的,清水變“墨水”,受益者企業難道不用負責?但是,在我看來,讓企業來承擔包括扶貧、教育等在內的公共義務,卻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1979年中國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改革的時候,我們擁有發展良好的醫療保健體系,教育和土地改革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種進步是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而到了今天,醫療改革失敗,養老、教育等公益事業也早已支持不住,種種尖銳的社會矛盾要企業來解決,企業一不是政府,二不是慈善機構,怎會有如此能力?企業的最終目標就是商業利潤,他們不是不關心公益,是不可能以此為奮斗目標。農夫山泉說“每買一瓶農夫山泉,水源地的孩子就能得到一分錢”,又說自己6年捐了1500萬。我們絕不懷疑事情本身的真實性,只是想說,從廣告宣傳到捐資助學,農夫山泉最終圖的還是商業利益。再者,正如文章所指出的,在處理公益事業上,企業的效率不及專業組織。因而,在我看來,與其考慮讓企業來實現公共利益,不如考慮如何重整政府與企業間的關系。在“尋租”猖獗的今天,若能杜絕權錢交易,就是時下對公共利益的最好維護。
(徐州讀者 劉小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