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這個名字,好聽,簡單明了。
8年前,涪陵區大木鄉的簡單明了一如它的名字:無水、無產業、無經濟作物、無一部電話,消息收進送出靠每天兩名工作人員騎摩托傳遞,摩托車還是租的。
但有木,鄉境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大木村民曾很長一段時間用斧頭找錢,缺鹽了少米了要錢用了,就去山里放倒一棵樹。
生存方式與生存環境都一如名字般簡單。
1998年,34歲的黎興平到大木鄉任黨委書記。宣布大木鄉班子成員名單時,有人聽見自己名字就哭了,黎興平的心情也不比他們中任何一個人好。
然而,就在當天,黎興平們被深深震撼了。車子開不上去,農民卻迎了下來,一路放著鞭炮……
次日,四壁空空的辦公室里,大木鄉黨委成員幾條高板凳圍坐成一圈,筆記本擱在大腿上,開了第一次黨委會,黎興平說:民比天大,正因為這里窮,才派我們來,我們要拿出看家本領來改變大木面貌。
而鄉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帶的20萬元開辦費全用在百姓身上。辦公室空著就讓它空著,大腿當辦公桌蠻不錯;寢室沒家具同樣住人,一女干部兩張長椅子一并,將自己和母親、孩子一起放上去,同樣一覺睡到天明;工資暫不發,換成了群眾需要的種子撒進土里,吃的穿的,從家里帶來……
3個月后,涪陵區委組織部長到大木檢查工作,鄉政府僅文書值班。文書叫任傳容,一中專畢業生。部長問小姑娘工資多少,任傳容說,不知道,沒拿過。3個月還沒拿過工資,組織部長震驚了。那天,部長一直等到傍晚6點,等回了一個個風塵仆仆的人,他只說了句:“我請你們吃頓飯。”
“即使什么都沒有,我們還有雙手,用自己的手握緊農民的手,心齊了,就沒什么改變不了。”黎興平帶頭,大木鄉干部人人備一套行頭:勞保服、長筒雨靴、半筒膠鞋以及鋤頭、耙梳、鐵鍬。辦公室在田間,與農民一邊交談一邊干活,栽秧搭谷,鋤草施肥,抬菜上車,背肥下地……什么來了做什么。
以民為本,民比天大。大木鄉農民的問題基本都在一線解決。2005年,鄉黨委、政府根據上級要求確定每月的15日為接待日,由黨政領導接待農民來訪。但到如今,尚未接待過一個農民,接待日形同虛設。
現在,鄉政府有了一輛小車。司機楊峰20出頭,當了幾年兵才回來,他說:“真是眼睛一亮,大木變化太大了!”這是一個活潑風趣的年輕人,他學黎書記的語氣:“路上遇見農民順路的,只要車子坐得下,都給我裝起來、捎一程。莫嫌麻煩莫怕臟,農民,哪有身上沒土的?哪有不背背篼筐筐的?”于是,看見農民就停車一聲吆喝“老鄉,去哪?上車!”已成了楊峰的習慣。
不僅如此,大木鄉好多干部都自己買了摩托,遇農民就急剎車,捎帶農民或捎帶肥料、蔬菜……這支“摩托車隊”最經典的鏡頭是,一接到農民有險情急難的報告,他們一定在第一時間呼嘯而至。
8年悄然過去,大木曾經只有樹木的土地上,如今遍布的是6500畝無公害蔬菜、2000畝烤煙、10000余頭牲畜,而幾條出山的公路足以暢通無阻地把這一切送出山外。曾穩坐全區倒數第一的財政收入現進到了倒數第11位,農民的收入從用斧頭向森林找錢變為每年穩定收入2000多元……
·編輯點評·
以民為本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贝竽距l黨委書記黎興平用實踐驗證了這句古話。古往今來,為官者千古流芳者有之,遺臭萬年者有之,歸根結蒂,在于他們是不是以民為本。
萬事民為先?;鶎痈刹恐苯臃杖罕姡瑧喂虡淞⒁悦駷楸镜乃枷耄o密聯系群眾,心里裝著群眾,始終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做到親民、愛民、為民。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