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3日,西南大學蠶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夏慶友在西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上簽字——夏慶友成為了這所全國“211”重點建設高校首位“長江學者”。
夏慶友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忙碌,時間對于他,總是不夠用,他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好像總在和時間賽跑。
夏慶友常說,作為中國的知識分子,要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正因為這樣,2001年,在家蠶基因組研究之初,面臨以日本為首的國際合作組織將中國這個絲綢文化的發源國和產業、資源中心國排斥在外,中國的家蠶基因組計劃急需領軍人物的時候,夏慶友聽從祖國的召喚,立即中斷了本該于2005年截止的與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協議,放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承擔了家蠶基因組計劃的領導工作。
愛國是需要奉獻的。夏慶友當時在國內的工資只有1000多元人民幣,而日本方面給他的薪水是每月45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3.5萬元。薪金差異如此大,工作還沒有在國內辛苦,這些都難以阻擋夏慶友報效祖國的決心。不久,他的妻子在日本獲取碩士學位后,也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回國協助丈夫,并參加了家蠶基因組計劃研究工作。
面對很多人的不理解,夏教授只是笑笑:“我知道,我的工作‘無人可以替代’!”他明白肩上的責任?!叭绻珖谝粋€蠶學重點實驗室,都不去開展這項研究工作,中國將永遠失去一次歷史機遇?!?/p>
夏慶友能吃苦是出了名的,為了事業,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2003年6月,為了確保搶在日本之前完成家蠶基因組測序任務,夏慶友和他的同事們,以超常的付出,幾乎每天都是從早上9點開始工作,凌晨2點結束,主餐吃盒飯,餓了,泡方便面,或者啃幾塊餅干,喝口水,困了,靠在實驗臺邊打個盹。
那個時候“非典”肆虐,工作組無疑冒著生命危險。有一次,研究人員中一下病倒了38人,發燒、拉肚子等癥狀與“非典”極為相似??纱蠹以谙膽c友帶領下,沒有退卻,一邊吃藥治療和預防,一邊繼續堅持工作。那段時間夏教授常常通宵達旦,夜以繼日,為的就是搶時間,趕進度。
8月25日,測序最終結束,比預計提前了5天。大家雀躍歡呼,而年輕力壯的夏教授消瘦了,他疲憊的臉上卻露出了微笑。當談到他這幾個月吃了300多盒盒飯時,他說:“只要能搶時間。人挺不住的時候,靠的就是一種精神支撐。”
正是憑著這種頑強拼搏、敢于戰斗的精神,夏慶友和他的團隊,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維護了國家的利益,為中國、為中國知識分子爭了光。
面對溢美之詞,夏慶友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又馬不停蹄開始了新的征程。夏慶友說:“框架圖的完成是一個里程碑。而用它開拓新的產業、為農民造福將是更加漫長的科學旅程,意味著又一個‘零公里’的開始。”夏慶友說,科研成果如果只停留在實驗室,不應用于實踐中,有什么意義?
近兩年來,夏慶友和他的創新團隊再接再厲,又在家蠶發育變態和激素調節、性別決定機制、抗病機理、蠶絲蛋白質合成等多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直困擾蠶桑界的蠶絲顏色課題被攻克,并在一些地區推廣使用。而找到了家蠶“控制性別”基因,讓家蠶生“男”不生“女”,更使蠶絲產業整體效益提高20倍。最近傳來的家蠶基因組芯片“誕生”的喜訊,再為中國家蠶產業發展以及人類防病找到了有效途徑。以夏慶友為代表的西南大學科學家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示著基因科學的神奇。
謙虛是夏慶友一貫的風格。因為工作的關系,筆者常常帶著媒體記者去采訪他,可他總是推脫,說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績是團隊努力的結果,個人不值得宣傳。可我們知道,夏慶友先后獲得了“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巴渝學者特聘教授”、“日本蠶絲科學進步獎特別大獎”等榮譽。而他把這些看得很淡很淡,因為他清醒地明白自己肩頭的責任。
他依舊潛心工作著、永遠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