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直轄,創建了中國西部內陸行政管理的特殊模式,具有獨到的中國特色。因其“特殊”,這個決策的使命及其作用和影響,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
中央對重慶市直轄的決策,具有戰略家的眼光,政治家的胸懷,軍事家的膽略?,F在正在證明,歲月將會持續證明,中央的決策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中,重慶棋子的“重量”
在國家的宏觀戰略棋盤上,改革開放以來,前后經歷了四次重大戰略布局調整。
于1980年代在深圳特區試驗基本成功的基礎上實施的東南沿海特區戰略,催生了中國東南部的巨變,中國“睡獅”醒了!
1990年代,中央審時度勢,啟動了沿海、沿邊、沿江發展的“三沿”戰略。在沿長江的戰略布局中,選定了兩大工程,即上海浦東開發和長江三峽工程。三峽工程在經歷了數十年的“不上不下”之后,于1992年經全國人大七屆五次全體會議正式投票通過。
百萬移民是人們對三峽工程的最大憂慮,甚至是那些堅決反對者的最大“理由”。破解這一世界級難題,在三峽工程17年的建設工期里,要確保85%以上的庫區移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資金條件下,有序搬遷轉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地方政府來健康有效地持續推進,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把重慶設立為直轄市既是必須,更是必然。然而從國家戰略布局來看,重慶直轄還有更深刻、更重要的意義。中央要求把重慶建設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這就明確地表明,重慶的建設與發展不能只局限于重慶市。
在以“西部大開發”為標志的第三次戰略布局中,重慶的“橋頭堡”戰略地位更加凸顯。世紀之交,為了縮小日益拉大的中國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國家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以交通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加快西部發展,進而建立西部三大經濟帶(區),即依托重慶市、成都市建立長江上游經濟帶,依托西安市建立隴海蘭新線經濟帶,依托貴陽市、昆明市、南寧市建立貴昆邕經濟區。綜觀整個西部的經濟地理優勢、城市和工業基礎,顯然,在西部三大經濟帶(區)的建設中,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重慶的使命也不言而喻。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提出了諸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系列新目標,而且在總體戰略布局中得到有效體現?!皷|部領先,西部發展,中部崛起,東北振興”,中央對重慶再次寄予厚望,重慶的使命依然神圣而重大。
“南水北調”與重慶庫區的國家戰略地位
與巍峨壯觀的三峽工程相比,另一個偉大的工程“南水北調”并不那么吸引人們的眼球,但它對我們國家的長遠戰略意義并不下于偉大的三峽工程,而且在將來會對國家安全和發展更加顯現其重要性。
曾經有人說,21世紀的戰爭將是爭奪淡水資源的戰爭。淡水是人類維持生命的根本,圍繞淡水資源的爭奪在中東已顯端倪。南北雨量不均造成我國淡水資源不平衡,我國人均擁有淡水資源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屬于水資源匱乏國家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國家快速發展的將來,在淡水資源越來越珍貴的將來,試想一想重慶坐擁中國最大的淡水水庫,為國家保衛著如此重要的戰略物資,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
三峽工程建成后,三峽水庫全長660公里,在正常蓄水位175米時,全水庫蓄水393億立方米,相當于當前全國缺水量400億立方米的總和。三峽水庫是全國最大的戰略水庫,是中國最寶貴的淡水資源之一,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并以最強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保護它,千萬不能讓它像淮河、黃河那樣被污染,因為一旦出現那樣的局面,“黃金堆成山也是無法治理的”。
另一方面,三峽庫區近4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也應當充分有效地加以科學合理的利用,造福中國人民。除了利用水能發電、改善長江上游航道外,向嚴重缺水的華北和首都北京調水,為拯救渭河生命、改善黃河生態調水,意義也是極為重大的。
在眾多研究論證的方案中,有兩個方案與三峽重慶水庫關系重大,一個是從巫山大寧河向南水北調中線供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庫補水;一個是從云陽小江、云陽與開縣交界處取水,通過水泵提升至城口縣,然后經隧道穿過秦嶺輸入渭河上游,給渭河供給生態水并緩解其污染,進而通暢渭河匯入黃河的潼關出口,增大黃河徑流,改善黃河生態。一旦這兩個方案被采用實施的話,長江三峽水庫和黃河以至首都北京就連在一起了,重慶市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就更加重要了,重慶市的責任也更大了。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重慶的“橋頭堡”地位
對構建西部三大經濟帶(區)問題,作進一步研討我們將會發現:
一、在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構建中,將會形成一條舉世無雙的長江上游干流的“千公里水力扁擔”!這根“扁擔”上起四川省宜賓市,中間是長江上游的特大城市重慶主城,下止于湖北省宜昌水電城。上下“兩宜”各擁有2000萬千瓦級的組合水利樞紐,從上游的溪洛渡電站到下游的葛洲壩電站相距1000公里,中間的支撐點則是西部惟一的直轄市重慶。“一渝兩宜”自然天成,這根“水力扁擔”將擔起中國西部最大水能動力基地的重擔,重慶市的作用不可替代。
二、前文述及南水北調中的重慶小江引水濟渭濟黃工程的江河生態救助的重大戰略意義。假如該項工程納入國家規劃,西北地區重鎮西安市必將與重慶市形成不可或缺的兄弟姊妹城市。重慶、西安、成都必將以其所擁有的“三峽水庫”、“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國”的特色與優勢,共同構成“大西三角”的緊密合作與協調發展的大經濟區。
三、隨著渝黔高速公路婁山關隧道的暢通,重慶到遵義比到成都還方便,重慶與貴州的交往和流通必將加強,西南地區兩大經濟帶的合作與協調發展指日可待。
四、隨著能為三峽工程擋沙的溪洛渡電站的建成,一方面將有利于三峽工程的可持續運行,有效地發揮上游長江的各種功能;另一方面將會大大改善云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的農業和礦產加工業的發展,把這片落后地區建設成資源與能源基地,必將發揮西部大開發的后續效應。至此,云貴川渝鄂的聯動效應將會逐步加強。
五、重慶在發展過程中,面對事實上已經形成的渝西都市經濟發達區與渝東三峽庫區移民生態經濟區和渝東南民族地區并存的兩大經濟版塊,將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走出一條依托大城市帶動大農村協調發展的道路來,這也是中央當年在設立重慶直轄市時的一大期望。
總的說來,重慶直轄已經初步接受了歷史的檢驗。從理論上論證,當一個地區出現重大戰略布局調整時,必須相應培育能全面適應這一變化的新的增長極。長江上游的重大變化是三峽工程這個“巨無霸”的出現和世界級難題百萬大移民的破解。歷史選擇了重慶,采用國家法定程序實施重慶直轄,既適應了三峽工程是政府行為的前置條件,又滿足了其自身將擔當85%移民總量的責任要求,并為其承擔西部可持續發展增長極的歷史使命創造了政策環境,是一個科學合理的決策。從實踐效果上檢驗,作為剛性任務的百萬移民已經適度超前完成了。這是一項除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政府以外,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完成的偉大工程。重慶直轄市的歷史貢獻將永記史冊。
展望未來,中國的長江上游,中國的大西南,中國的大西部都將會有大發展,重慶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重慶將擔當起更重大的歷史使命,做出更多的貢獻,“重慶直轄”功不可沒!中央的決策功不可沒!
(作者系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
(題圖選自《今日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