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當黔江區委把馮本學從區直機關派到黑溪鎮任黨委書記時,他就給自己定下規矩:上,對得起組織;下,對得起群眾;中,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黑溪鎮是一個由兩個鄉合并組建的新鎮,中層以下干部競爭上崗,超編26人要分流。
有3人同時競聘駕駛員崗位,從原區工委分流來的一位同志面臨淘汰,他放出話來:誰敢端我飯碗,除非他長了幾個腦殼!
有班子成員勸馮本學莫那么認真,馮本學說,只要我們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就不要怕這怕那。
然而,失去公職畢竟是件不幸的事。馮本學理解職工的心情,他與7名競聘落選者一一交心,鼓勵他們站起來,開創新的人生。
7名職工平靜接受了現實,辦理辭職手續那天,那位曾威脅他的人心服口服:馮書記,走到今天這一步,我們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不爭氣。
互助村邊遠,有兩個自然村落,2004年冬,群眾掀起興修村道熱潮,兩個村落都想把村道線路拉得離自己近一些。
前期,下村的群眾修好了一段路,只等上村的群眾來接。上村的群眾卻嫌村道太遠,他們連夜在上面另起爐灶。下村的群眾堅決不干,雙方僵持,甚至擺出一副“霸王硬上弓”的架勢。
馮本學來到村里,他肯定了大家興修村道的熱情和干勁,接著問:這個村叫什么名字啊?
“馮書記明知故問,我們村不是叫互助村嗎?”有群眾高聲作答?!斑@就對了!”馮本學接過話茬說,既然叫互助村,大家就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才對噻。
有群眾點頭,可也有人高喊:不管那么多,我們只要路!
馮本學決定讓上下村落各派群眾代表到鎮上來調解。連續兩個夜晚,總算把群眾代表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群眾不買我們的賬,還罵我們胳膊肘往外拐?!碑斖?,馮本學接到上村群眾代表的電話。
“你們要相信我這個書記的良心,我保證一碗水端平!”馮本學再次進村,整整呆了4天3夜。最后一次群眾會,一直開到凌晨兩點。
“只有三個辦法:一、要公道,二、要公道,三、還是要公道?!瘪T本學反復說。
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馮本學硬是憑他的真心和公道化解了這場一觸即發的矛盾。
黑溪鎮地處黔江、彭水、石柱三區縣交界處,邊貿日益活躍,但街道狹窄、設施陳舊、擁堵不堪。2003年,黑溪鎮黨委、政府決定對集鎮進行改造。
房屋拆遷到一戶張姓人家時,遭遇阻力:不提高補償,休想動房!鎮黨委、政府還被這戶人家一封封告狀信推到了風口浪尖。張家揚言:想拆房?非把馮本學搞下課不可!
有人勸馮本學,是不是避一下風頭?馮本學說,我們的程序是到位的,補償標準也是按國家規定執行的,怎能因個別人的阻撓而貽誤工作?他一面到區紀委、國土等部門解釋說明真相,一面與這戶人家進行溝通。最后,終于做通了這戶人家的工作。
街道修通了,周圍20多戶群眾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那戶張姓人家,原本只有一間板房斜掛著街口,改造后兩邊都成了門面,生意一下增加了幾成。戶主對鎮領導說,其實我也不是硬要和黨委、政府作對,只是想看你們辦事公正不公正。
馮本學說,“做官”要以德立身,只要堅持原則講“良心”,沒有做不好的事。2005年4月,因工作業績出色,為人公道正派,馮本學調到黔江區三個中心城鎮之一的石會鎮任黨委書記。
·編輯點評·
以“德”為貴
作為領導干部,首要的素質是“德”。馮本學注重修身養德,以德服人,用“良心”破解工作中難題。這種德,不僅是個人修養,更是一種人格魅力。領導干部應德才兼備,無德有才是次品。鄉鎮領導處于工作第一線,無德難以服眾,有德才能教化人。作為鄉鎮領導,應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做一名既有才又有德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