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1日,渝黔高速路綦江安穩出口附近,一幢掛著“綦江農民版畫方德工作室”牌子的農舍里,來自上海的張先生花950元選購了3幅裝裱精致的版畫,帶著滿意離去。去年以來,李方德邊制作邊出售自己的版畫作品,已經有22000多元進賬。
“小荷才露尖尖角”,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綦江農民版畫藝術,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走上了產業化發展之路,不但讓這一民間藝術成為了滋養心靈、愉悅身心的藝術品,也成為了農民版畫家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讓老外“驚艷”的藝術卻“叫好不叫座”
去年10月重慶亞太城市市長峰會期間的“巴渝風情”展上,100幅綦江農民版畫精品以其古樸雅拙、夸張浪漫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打動了眾多中外觀眾的心。新西蘭奧克蘭市市長迪克·哈博德在留言簿上寫道:“很棒!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香港國際羲之書畫院名譽院長鄧陽春留言:“農民版畫,中國一絕。”……
其實,綦江農民版畫出彩遠不只這一次。
2004年“中法文化年”活動中,綦江農民版畫展在法國圖盧茲市開展。該市副市長馬尤布薩爾站在這些帶著濃郁東方民間藝術色彩和泥土芳香的版畫前瞪大了眼睛:“我知道中國農村人口比例很大,也知道還有不少農民的生活不太好,他們怎么能夠創作出這樣歡快的作品?”
…………
綦江農民版畫讓老外“驚艷”,關鍵在于其源于明清年間木板年畫藝術的“土生土長”。這種用刀子在木版上雕刻圖畫,采用人工拓印的方法制作而成的作品,構圖明快,色彩艷麗,取材于農民的生產生活實踐,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
早在1988年,文化部就命名綦江縣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綦江農民版畫曾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500多幅精品被中國美術館和國外美術館收藏。
然而,綦江農民版畫長期以來卻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藝術作品不能轉變為有經濟效益的商品,嚴重制約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
完成一幅好的版畫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心血,與收益不成正比。農民版畫家桂煥勇的妻子李成芝說,她創作的《苗樂圖》,2004年獲得中國農民畫藝術節銀獎。她創作構思這幅版畫,用了七八個月時間,但是《苗樂圖》目前的售價僅有1000多元,而且市場主要在國外。
搞版畫“填不飽肚子”,致使農民作者越來越少。1980年代版畫最鼎盛的時候農民作者有500多名,但到新世紀初只剩下不到40名,進行經常性創作活動的僅10來人。
拉長“市場化”這個制約版畫發展的“短板”
綦江農民版畫的止步不前甚至萎縮,引起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2004年,縣里組織考察隊前往上海金山區、陜西戶縣考察取經。
考察的結果讓綦江人大吃一驚:金山、戶縣的農民畫已遠遠走在了綦江農民版畫的前面。
當時上海金山區的民間繪畫年銷售額已超過1000萬元,陜西戶縣也達到500萬元,而綦江農民版畫每年的銷售收入僅10萬元。金山和戶縣的農民作者每年的繪畫收入,少則兩萬元,多則10多萬元。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何在?用“木桶理論”來說,那就是“市場化”成為了制約綦江農民版畫發展的“短板”。
在金山農民作者成為農民畫院的合同工人,專職繪畫,從畫院領取報酬;戶縣農民作者以工作室方式獨立經營的時候,綦江農民版畫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銷售網絡,其銷售途徑僅有畫展上的銷售、顧客上門購買兩種,基本上沒有在外設立銷售點。
不走市場化道路,綦江農民版畫前景堪憂。認識到這一點,2004年9月,縣委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加快綦江農民版畫產業發展的意見》,決定成立版畫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積累。公司主要承擔培訓、創作、生產、銷售等職能,將農民版畫作品以收購、代銷、買斷版權等辦法進入市場銷售。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公司+農戶”,只是這一次公司和農戶的合作不是向市場提供農產品,而是藝術品。
2005年1月,綦江版畫公司正式組建成立。公司成立后僅一個月的市場化運作嘗試,就與客戶簽訂了20多萬元的生產訂單。這充分說明綦江農民版畫市場前景廣闊,也大大增強了人們闖市場的信心。公司積極整合創作資源,一邊舉辦農民版畫培訓班培養人才,一邊又在主城區的磁器口、紅巖村等旅游景點設立版畫銷售點,拓展銷售渠道。
如今,一些細心的人發現,街頭市政燈箱、高速公路出入口、汽車站等位置出現了農民版畫的廣告;縣新聞社、電視臺也在開辟專欄,同時還不時通過中央和市級媒體,不間斷地宣傳農民版畫。公司負責人興奮地說,這些都是政府免費為農民版畫做的廣告。
市場化讓綦江的版畫人初嘗甜頭。近年來,通過版畫公司銷售的版畫就實現收入200多萬元。
“洗腳上田”,農民版畫家開始“以畫致富”
除了版畫公司這一塊,綦江縣還把培育“版畫個體戶”作為了產業發展的另一種載體。
2004年,已經40歲出頭的李方德在公路邊蓋起了一樓一底的新房,當年下半年掛出了版畫工作室的牌子,很有點獨立畫師的氣派。盡管當過村主任,但他仍然是一個很純粹的農民。
走進他的工作室,堂屋跟普通農家一樣,堆放著一些簸箕,里面鋪滿了剛從地里收回的胡豆。樓上的幾間房子的門上卻貼著“創作室”、“拓印室”的字幅。“拓印室”里,畫桌上堆滿了裝著各色顏料的罐子和油畫刷。四壁則整齊地掛著創作的版畫。其中有幾幅是反映當地新農村建設的作品,李方德說這些是他今年的新作,已有單位表示要購買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畫。
李方德說,他現在一天不摸刻刀就渾身不自在,這輩子他已離不開版畫了。去年以來,他創作了50幅作品,銷售收入已有22000多元,比務農強;目前,他正準備與附近的東溪鎮版畫院合作,因為那里正在進行旅游開發,前景看好。他還說,除了目前的自產自銷和向縣版畫公司提供畫作外,下一步他還準備同務農的妻子一道,抽身到重慶去聯系銷售點,銷售他創作的版畫。
桂煥勇和妻子李成芝當年以版畫為媒。18年前李成芝自從拿起刻刀、木板后,就一發不可收拾,母親當時稱她的畫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而這些東西,今天卻被冠以藝術二字,讓老外們看了也樂不可支。她與丈夫合作的《情歌》,在中國首屆農民畫大賽中榮獲大獎。
如今,最令這對夫妻驚嘆的是,刻版畫也能讓他們甩掉貧窮的帽子。起初他們的作品同其他農民版畫家的作品一樣,都只作為一種榮耀參加各種展覽,一種農民精神生活豐富的例證。當這些作品被城里人收藏,被外國人幾幅幾十幅地買走時,這些四處尋找致富之路的農民便豁然開朗。桂煥勇和妻子一年僅靠出售版畫,就可凈賺1萬多元。
有了產業化推動,農民版畫也能賺錢!這一“新發現”激發起當地農民學習版畫的熱情。自2004年綦江農民版畫開始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以來,像李方德、桂煥勇和妻子這樣的農民版畫家越來越多,農民版畫工作室也一個接一個出現。年產值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綦江農民版畫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產業、一張名副其實的重慶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