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一大早,一位老人從綴滿補釘的口袋里取出一個厚厚的信封,交到黨支部書記張慶英的手上,她說:“這13000元錢是我5月份的黨費,也是我對黨的85歲生日的一點心意。”
這是84歲的她第三次向黨組織交納的大額黨費。
這位有著53年黨齡的老黨員,1999年和2000年,分別一次性交納了3000元和4000元黨費。
她不是富人,她是北碚區水土鎮稅務所每月只有700多元退休金的普通退休干部,她的名字叫張淑均。
張淑均說,一個人可以退休,但作為黨員不能退休,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張淑均早年就讀于四川省重慶女子職業學校,畢業后就到了當時的江北縣稅務局工作,從一個普通的會計員干到副局長。
退休后的張淑均,始終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
她視力不好,看東西只好借助老花鏡、放大鏡。手抖得厲害,做讀書筆記很困難,她寫上一段,就稍稍休息,再接著寫。女兒勸她不要寫了,她說:“不做筆記,年齡大了容易忘,需要的時候找起來麻煩。”記者在她家里看到,她用紅圓珠筆在一張巴掌大的紙上把“八榮八恥”的內容工工整整地抄下來,用鐵夾子夾在掛歷上。她每天早晚都要讀一遍。
張淑均常說,一個人可以退休,但作為黨員不能退休,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她家的桌子上、沙發上、衣柜上、箱子里,到處都堆放著報刊、書籍和讀書筆記。老人自費訂閱了《人民日報》、《黨員文摘》等多種報刊。讀到重要文章,她都用紅筆勾出來,有的還摘抄在筆記本上……
1999年,為了找《星火燎原》叢書,她找了大半年,找遍了北碚的所有書店,最后還是大女兒常連秀在渝北區委黨校找到了這套書。她如獲至寶,用5年時間,將全套書讀了5遍,記了9本共50余萬字的讀書筆記。
先進性教育期間,張淑均一篇不漏地學習必讀和選學文章,還撰寫了3萬余字的讀書筆記和心得。她還收集保存了教育活動開展以來《人民日報》“永遠的豐碑”欄目的所有文章。支部每次召開學習會,張淑均都要帶上幾篇近期摘錄的文章和自己的讀書筆記在會上讀給大家聽。
張淑均在日記中寫道:“學習不好,工作一定做不好。學習不夠,遇到具體問題時,不是束手無策,就是處理不當,于公于私都不利。”
正因為不斷地學習,她的信仰尤其堅定。在“一打三反”運動中,她被錯誤地定為“特嫌”,蒙受了8年的不白之冤。張淑均的職務也因此從股長、副局長,再到所長、副所長,直到退休。小女兒常連棟被迫送到山東讀書,直到22歲時才回到母親身邊。
張淑均的老同事鄧瑞生說,當時,有人說她與特務勾結,跟她同時受審的劉定鳳,經受不住這種打擊,在一夜之間上吊自殺,而她始終相信黨。
人生的磨難,沒有動搖張淑均對黨的忠誠。
穿著發白的解放鞋、快洗破的花襯衫,看上去就像農村老太太的張淑均,卻有著崇高的人格境界。
張淑均身上,有種浩然正氣,這是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特點,這正是她有別于一般黨員之所在。
張淑均的入黨介紹人黃文芳告訴記者,她從來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平反后也未找組織恢復副局長職務。她的愛人去世時,小女兒才9歲,組織上提出給她一次性補助,她一分錢也沒要。
2001年,稅務局修建職工集資房,張淑均作為退休干部享有這個資格,但她毅然放棄了,也不允許女兒購買,有人提出拿2萬元買這個指標,也被她斷然拒絕。她說:“我和子女都有房子住了,不能再占國家的便宜。”
前些年,由于生活比較困難,大女兒常連秀弄了幾十元錢的醫藥費發票,想以母親的名義到單位上去報銷。結果被她發現,當場把發票撕個粉碎。
張淑均80歲生日那天,兩個女兒背著她在鎮上一家餐館訂了3桌酒席,張淑均事先不知道。當著多年未見的親朋好友的面,張淑均什么也沒有說,可事后她把兩個女兒叫到跟前狠狠地訓了一番。
有一次,地稅局請張淑均給黨員講黨課,當時82歲的她堅決拒絕派車。她說:“我身體還行,我坐公共汽車去就行了,單位派車太浪費了。”無奈,地稅局的領導只好安排一名職工護送張淑均坐公交車。黨課結束后,地稅局領導再次提出用車送她回家,仍然遭到張淑均的拒絕。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張淑均給所在支部的黨員講黨課。工作人員準備用一次性的紙杯給她倒水,她立即制止:“我自己帶了杯子,倒點白開水就行了,公家的紙杯節約一個是一個!”張淑均從自己隨身攜帶的布袋里拿出一個破舊的搪瓷杯子。白色的搪瓷杯,外漆快脫完了,手柄處掉漆嚴重,已變成黑色。雖然杯子破舊不堪,但不管到什么地方,她都要帶在身上,一帶,就是30年。
在張淑均的生活中,有太多搪瓷杯一樣的“老古董”。丈夫生前戴過的帽子,她一戴就是40多年;床上遮被蓋的塑料布用了20多年,已經看不出是什么顏色,上面還用廢棄的包裝袋補了19個疤;外孫女扔掉的短袖衫,她撿來接上袖子,一穿就是5年。
幾十年來,張淑均有一個習慣,從來不用熱水器洗澡,她說這樣太浪費。
她一直住著一套只有50來平方米的老房子,家里除了一臺女兒用過的舊彩電,再也找不出一件值錢的東西,連平常人家都有的洗衣機、空調、冰箱,她一樣沒有,一個破沙發一坐就是一個坑,僅有的一點家具,也是女兒用過了的掉了漆的。
張淑均每月只有700多元的退休金,除了很少的生活開支外,其余的錢全部用來交黨費和救濟別人。
張淑均有個同學家住成都,兒子去世兒媳改嫁,僅靠微薄的退休金供孫子讀書,家庭十分困難。張淑均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把自己節約下來的1000多元錢寄給了他們。
水土鎮解放路社區的居委會主任肖維慧,1998年因公致殘行動不便。從那以后,張淑均就成了肖維慧家的常客,逢年過節都要帶上蜂蜜、水果等營養品去看望她,拉拉家常,講講國事家事,8年來,從未間斷。
是的,她是一個普通的老人,但,她又是一個不平常的共產黨人。她所做到的,都是常人難以堅持的“小事”。正因為這樣,市委書記汪洋最近作出重要批示:“可進一步了解張淑均同志的事跡,并給予必要的宣傳,教育廣大黨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