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寶塘變了!200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800元,比2004年凈增390元,隨著一些老大難問題的徹底解決,這個村成為了全縣的“扶貧開發示范村”。
一個班子的承諾
位于仙女山麓的武隆縣仙女山鎮龍寶塘村,有238戶、855人,這里山高坡陡,環境惡劣。
2004年,新一屆村黨支部5名班子成員亮相。
村支兩委一班人問計于民、找窮根、商良策。群眾心中的“三難六盼四想”問題被提了出來:看電視難、行路難、通訊難;盼望解決好就醫、子女上學、飲水、用電、改土、水患問題;想有一個致富產業、一個活動陣地、一個服務平臺、一個好的人居環境。
面對現實,一班人作出莊嚴承諾:帶領群眾苦戰3年,摘掉龍寶塘村貧窮落后帽子。
做給村民看,領著村民干
村黨支部書記冉小明,是一位年僅32歲的能人黨員。作為班長,他率先垂范,做給村民看,領著村民干,修建公路,發展產業,興修農田水利,實施改田改土,以榜樣的力量帶動了村黨支部一班人的齊心奮斗。
由于沒有公路,龍寶塘逢場趕集常常要走四五個小時山路,村上一些老人一輩子都沒去過縣城。陽水村民小組和木林村民小組,地處邊遠,山勢險峻,長期不通公路,自然條件十分惡劣。2005年,冉小明擔任總指揮,發動群眾修公路,一場徹底改變交通落后面貌的戰斗在崇山峻嶺間打響。在公路修建過程中,5名支委把“家”搬到了工地上,輪流在施工現場值班7個多月,整天與廣大群眾一起,掄鐵錘、鉆炮眼、擔泥土、抱石頭、砌堡坎……
兩個月后,一條寬3米多、長3公里的村道公路通了,村民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夙愿實現了。接著,村黨支部帶領群眾一共修通了3條村道公路11公里,硬化村道公路17公里,村里“行路難”的問題得到解決。
路通了,黨支部決定把黨員、農村能人組織起來,帶民致富。把黨性觀念強、文化水平高、群眾公認、家庭有致富項目的黨員確定為“黨員中心戶”,每個中心戶聯系4-5戶農戶,帶動產業發展。建立黨員“一帶五”制度,由支委委員、黨員中心戶、能人黨員分別帶動5戶貧困戶,結成長期幫扶對子,推進產業發展。冉小明帶頭發展淡水養魚30畝,組織專業合作社,與養殖戶簽訂魚苗供應、成魚銷售和養殖技術培訓、指導合同,并當起了義務技術員,讓村民吃上定心丸,2005年,全村發展淡水養魚近200畝;村主任禹太江帶頭種植中藥材,在已有的300多畝厚樸地基礎上新擴種200余畝,為群眾發展產業增添了信心,起到了榜樣示范作用。
針對一些困難群眾無錢啟動產業發展的問題,村黨支部決定,由支委出面擔保,為他們爭取貸款資金,發展成功了由群眾還款,不成功則由支委償還。5名支委成員用自己的存折及房屋財產擔保,為10余戶困難群眾貸款6萬元發展產業。
村民劉紅壽在支委的幫助下,去年種植中藥材10畝,年底收入達1萬元;盛長林養殖生豬20多頭,成了養殖大戶;秦朝林辦起了養豬場,目前已出欄100多頭仔豬;田景萬新建魚池3畝多,收入1萬多元……
做群眾的靠山
一年多的苦戰,龍寶塘群眾得到了實惠。道路建設好了,開通了客運班車;新修飲水池14口4500立方米,80%以上的群眾吃上了自來水;開通光纖電視110戶,寬帶入戶率達到89%;全村新安裝電話150門,實現了電話村目標;建起了村衛生站,89%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村98戶甩掉了貧困戶帽子,其余貧困戶也有了專人幫扶。
小壩村民小組鄧文相一家6口人,是典型的貧困戶,20多年前修的木房子,東倒西歪,破舊不堪,無法居住,加上沒有對路的產業,一家人在貧困線上苦熬。村黨支部發動群眾籌資3000多元,組織黨員義務幫工,為他蓋起了新房。在黨員的幫助下,今年他發展玄參12畝,養殖3頭黃牛,收入可望達2萬元。鄧文相逢人便說:“黨是群眾的靠山,要是沒有村黨支部的幫助,我現在還為吃住發愁呢。”
村民賀成樹、孫本立住了幾十年的土墻房,歪歪斜斜,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村支部書記冉小明牽頭協調扶貧資金5000元,并送去磚和水泥,改造了危房。住進了磚瓦房的賀成樹、孫本立,對給予幫扶的黨支部十分感激:“如果沒有你們,我們可能要住一輩子破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