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俄羅斯近代文學的開創者。俄國詩人丘特切夫在詩歌中贊頌他:“俄羅斯人銘記你,就像銘記自己的初戀”。人們常常談論起普希金傳奇的愛情和他那令人惋惜的死亡。普希金是個風流才子,1836年,37歲的普希金似乎預感到生命之路將要走到盡頭,于是要為自己這輩子的風流韻事作個總結。他開列了份“唐璜”名單,這個名單顯示,他的妻子岡察洛娃是他所愛過的第137位女性。普希金是1831年結婚的,實際上,結婚后,普希金并沒有斷絕向其他女性表達好感。因此,普希金短暫的一生中,保守地估計,至少也心儀過150位女性。
今天,人們對普希金的這種愛情生活是相當寬容的。因為人們知道文學與生活本來就有所區別。普希金共創作了兩百多首愛情詩,在他的詩歌中,愛情是高尚、純潔和美妙的。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心靈的凈化和升華,比如《致凱恩》。凱恩是普希金的女朋友,21歲那年,普希金在彼得堡第一次見到她。那時候凱恩19歲,已經嫁給了一個52歲的將軍。1825年,普希金因為觸怒了沙皇,被流放到一個小山村中,凱恩去探望他。當凱恩離開小山村的時候,感動萬分的普希金把這首詩歌獻給了她。在詩歌中,詩人充滿深情回憶了他第一次見到凱恩時的美妙、表達了他和凱恩分離后的失落以及再見到凱恩時的驚喜:
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現了你,
有如曇花一現的幻想,
有如純潔之美的天仙。
在那無望的憂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鬧的浮華生活的困擾中,
我的耳邊長久地響著你溫柔的聲音,
我還在睡夢中見到你可愛的倩影。
許多年過去了,暴風驟雨般的激變
驅散了往日的夢想
于是我忘卻你溫柔的聲音
還有你那天仙似的倩影
在窮鄉僻壤,在囚禁的陰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樣靜靜地消逝
沒有傾心的人,沒有詩的靈感
沒有眼淚,沒有生命,也沒有愛情
如今心靈已經開始蘇醒:
這時在我面前又重新出現了你,
有如曇花一現的幻影,
有如純潔之關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躍,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蘇醒。
有了傾心的人,有了詩的靈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淚,也有了愛情。
應該說,在現實生活中,普希金的愛情是有一定缺陷的。因為他專一于愛情,但不專一于愛情的具體對象。不過,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講,正是他有缺陷的愛情生活成就了他沒有缺陷的愛情詩歌。他一生所寫的兩百多首愛情詩歌分別獻給一百多位不同的女性。文學創作,尤其是愛情詩歌的創作,需要綿綿不斷的激情。在西方詩歌史上,也有像但丁、彼特拉克這樣一生只為一位女性寫愛情詩的,但是,但丁終生沒能和貝亞特尼齊在一起,彼特拉克和勞拉也是有緣無份。而普希金不一樣,他總是能夠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因此,他需要不斷更換激發創作激情的愛情對象。
人們對普希金的愛情行為表示理解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們知道特定時代的社會風尚和普遍的道德標準有所區別。道德不是相對的,但具有相對性。相對于基督教所鼓吹的禁欲主義,普希金在詩歌中對愛情的歌頌,在生活中對愛情的身體力行,都具有反禁欲主義的合理性和人道性。相對于普希金所處的時代和地域,他的行為更算不了什么。19世紀初期,俄國因為學習法國,在貴族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氣:偷情。貴族男女都為自己有幾個情人為自豪的事情,因此丈夫和妻子對彼此有情人也是互不干涉。甚至沙皇本人也公開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岡察洛娃。據說,普希金和妻子散步的時候,與沙皇、皇后不期而遇。吃驚的不是岡察洛娃,而是沙皇夫婦,因為皇后這個時候才發現,俄羅斯居然還有比自己更美麗動人的女人。尤其是沙皇,他的“斜眼病”馬上被岡察洛娃治好了,后來他封給普希金一個宮廷職位,目的也是為了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岡察洛娃。在偷情合法化、公開化的時代,普希金只不過是這種奇特風尚的“受益者”之一而已。當然,因為他結婚了,而且他的妻子是俄羅斯的第一美女,人人仰慕的對象,所以,不久以后他也就成為這種風尚的受害者。
普希金自由慣了,而且他也擔心以前總是自己給別人戴綠帽子,一旦自己結婚了,自己也隨時會被別人戴上綠帽子。因此,他一直對婚姻很悲觀。不過他也是個普通人,在年過而立之后,他長久流浪漂泊的心靈也渴望有個歸宿,因此他迎娶了岡察洛娃。結婚后,普希金度過了一段相對平靜安穩的生活。但她的妻子屬于上流社會,新婚伊始,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愛,普希金還能陪著岡察洛娃唱歌、跳舞和喝酒。但普希金畢竟是一位有追求的詩人,整天無所事事讓他倍感生命的虛度。他漸漸喪失了耐心,因此,他又把心思放到了他放不下的文學創作上,這樣,他也就給了別人可乘之機。
在普希金家的常客中,有一位年輕英俊、善于甜言蜜語的軍官,名叫丹特士。丹特士本是法國人,通過投靠一個俄國官員,拿到了俄國“護照”,成為俄國的男爵。丹特士比普希金更容易博得異性的青睞,乘普希金沒有時間陪伴岡察洛娃,他很容易和岡察洛娃有了更多的溝通。這個時候彼得堡流言四起,說丹特士正在追求岡察洛娃。一些仇恨普希金的人開始散發大字報,寫匿名信,聲稱普希金是烏龜團的團長,這些都大大地激怒了普希金。普希金雖然文靜柔弱,但骨子里卻剛烈好斗,在他讀書期間,他的擊劍和騎馬成績要好于文化課。而且他常常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就要和對手一決高下,他的不要命徹底嚇退了對手。面對丹特士的挑釁,普希金自然要用男人的方式來解決男人的問題。為了捍衛男人的尊嚴,他向丹特士下了挑戰書。
丹特士自知理虧,加上沒有任何準備,有些怕死,趕緊宣布這完全是一場誤會。他說自己之所以經常去找岡察洛娃,是因為正在追求岡察洛娃的姐姐。不久后,丹特士還真的和岡察洛娃的姐姐結了婚,這樣他就成為普希金的親戚,可以名正言順地到普希金家“做客”了。平靜了一段時間后,烽煙又起,關于岡察洛娃與丹特士的故事重新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熱烈討論的話題。這次普希金再也無法忍受了,他提出要和丹特士之間徹底做個了斷。經過精心準備的丹特士這次答應了普希金的挑戰。
他們簽訂了決斗的條約:時間是下午四點至五點;地點是黑河對岸;武器是手槍;對射的距離是二十步;雙方有一次射擊的權利,誰先開槍不作規定。普希金的同時代人這樣回憶當時的場景:決斗時間到了,雖然天氣晴朗,但風很大,氣溫零下十五度左右。普希金穿一件熊皮大衣,沉默著,但卻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快快動手的急躁情緒。一切就緒,決斗雙方各就各位,助手發出信號,普希金舉槍瞄準,但丹特士的槍先響了,普希金應聲倒下。
但普希金緩慢地爬了起來,支撐著左手,放了自己的一槍,丹特士也應聲倒下。普希金高興地說:打中了,打中了。不過,丹特士只是傷了皮毛,而普希金卻傷了致命的部位,子彈從他的腹部鉆進了肚子。普希金被馬車送回了家中,見到岡察洛娃后,他安慰妻子不要害怕,自己不會有事情。醫生們也來了,但已經無力回天。臨終前,普希金神志清醒,妻子喂他吃果醬,他每吃一口,便重復說:啊,好吃,真好吃。短暫的回光返照后,普希金的目光便漸漸暗淡下來了。一代文豪就這樣離開了人世,享年38歲。普希金死后,有5萬人為他送葬。有位老人驚呼:天啊,我記得一位元帥臨死時也沒有這么多人來送行。
早在1815年,16歲的普希金就寫下了《我的墓志銘》,為自己未來的一生做了這樣的預測和定位:
這兒埋葬著普希金,他和年輕的繆斯
在愛情和懶惰中,共同度過了愉快的一生,
他沒有做過什么好事,可是他心地善良,
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我們不能不驚嘆普希金對自己的先見之明,他的一生始終和愛情、文學以及快樂相伴,他雖然風流,但絕不下流,而且他確實心地善良,實實在在是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