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官員腐敗、高官落馬,老百姓見識過不少,高層對此的打擊懲治、反腐力度不可謂不大。可近日,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原局長祝均一嚴重違規違紀,被“雙規”審查,還是令人驚訝咋舌、擔憂后怕。
事件經過并不復雜,上海市社保局下屬的企業年金發展中心,先后將34.5億元拆借給一家民營投資公司,后者用這些錢對高速公路等行業大舉進行資本收購,一時間呼風喚雨。“借錢”過程中,社保局長大開“便利之門”,換來對方慷慨“投桃報李”。可隨著“年金中心”將該公司告上法庭,“上海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腐敗案”的黑幕徐徐拉開,巨額違規資金鏈條也漸漸清晰。
毫無疑問,社會保障基金,是千千萬萬普通職工積攢的“保命錢”。不管是從社會穩定角度、還是從資金安全出發,其保管、運轉、使用都應有著一套極為嚴格的管理規范,不容出現半點差池。可上海社保竟將34.5億元“保命錢”借給一個民營公司,這其中蘊含的種種現象與問題不由得人們不遐想思索。
首當其沖的,就是“一霸手”現象。雖說中央高層一直在強調對各級領導干部要實行黨內監督、民主監督,重大決策事先要聽取群眾意見。可在“要做聽話好下屬”、“仕途還得跟對人”、“民主過后要‘集中’”等思維下,一些單位的集體討論常常只是走過場,監督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問題實際都是由一把手“獨斷”。也正是由于官場潛規則、缺乏監督制約、各類外界誘惑,權力尋租、權錢交易頻頻“粉墨登場”。社保局長祝均一的“方便之門”被“金磚”輕易敲開,老百姓的保命錢“無障礙”地嘩嘩流出,顯然與此難脫干系!
其次則是“糊涂賬”。如今的單位都要為職工繳納“三險一金”等社會統籌基金。對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解決群眾后顧之憂,這顯然是一種進步。但現在的問題是,各地社保基金的運轉透明度并不高。而在國內股市不規范、債券市場收益低、穩定投資渠道缺乏的情況下,各種基金的保值、增值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地方各類項目資金不足、融資貸款不易,也使得覬覦社保基金這塊“肥肉”者不在少數。上海作為金融貿易中心,觀念意識、發展水平都走在全國前列,按說對社保基金的管理運作應更科學、更規范,可據調查,不僅是本案的民營投資公司,一些房地產商也能從上海社保“借錢”,這怎能不令人對各地社保基金的運作“浮想聯翩”?而除了祝均一外,上海寶山區委副書記秦裕等人也因涉嫌社保大案“隔離受審”,這種“腐敗窩案”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社保腐敗東窗事發后,據說上海已采取相關措施,中央也派遣了調查組,涉案的企業資產實施了訴前保全。“亡羊補牢”,但愿為時還不晚。然而,要從根本上減少腐敗、杜絕類似事件,顯然仍需破除各種官場潛規則,防止形成官場利益集團,健全各項體制機制,有效抑制權力濫用與私欲膨脹。
此外,日前人大通過的《監督法》,能否有效貫徹落實、將各類“應查項目”列入到各級人大的監督范圍之內,更將對很多問題產生深遠的影響。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作為全社會的“兜底”,我們決不允許有人覬覦、乃至擅動社保金這筆“保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