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 張漢林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研究員 孫 娜
近年來我國輕工、紡織、服裝、玩具、五金等方面的出口產品頻頻遭到貿易摩擦,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此起彼伏,而這些產品幾乎都是中小企業提供的,另一方面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發展機遇頗多,中小企業在面臨國際化經營和競爭時由于信息不對稱、開拓市場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惡性競爭,“鷸蚌相爭”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規范和幫助中小企業出口可持續發展、提升出口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成為解決中小企業突圍的首善之舉。
中小企業出口為何遭遇坎坷?
中小企業憑借規模小、經營靈活、激勵機制充分和分布點多面廣等優勢更容易接近市場,發現商機,進入市場并迅速成長起來。然而中小企業贏在“小”也往往輸在“小”,中小企業銷售渠道單一,對客戶依賴性強,加之大量同類企業競爭導致企業銷售量大利薄,遭遇貿易摩擦時勢單力薄而吃虧受創。
規模小,同類企業扎堆容易惡性競爭。基于生產經營的“示范效應”和中小企業進入門檻較低,中小企業容易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出現扎堆,或稱“集群發展”,集群圍繞某一個產業甚至某一產品形成,許多問題也隨之產生:集群內企業重產量不重利潤,產品技術含量較低,過多的競爭對手擠在狹小的市場空間,只能靠壓縮利潤空間、低價策略搶占訂單,在出口貿易中低價產品遭到貿易伙伴國內企業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等貿易調查時,傾銷事實通常都是成立的,雖然我國企業遭遇的貿易救濟措施確有其他不公平之處,但出口產品“低價”依舊是應對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時的硬傷。勞動力成本低是我國很多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但與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相比,這種優勢不再明顯,因此長遠來看低成本和低價經營非長久之策。
不熟悉國際規則,面對貿易摩擦顯得盲目。國際規則看似遙遠,但中國參與全球貿易自由化就意味著要遵守游戲規則,中國的企業更要了解規則、運用規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訂區域貿易協議都有相應的貨物、服務、投資等貿易規則,中小企業對這些規則以及與本行業相關的規定不敏感,不熟悉包括反傾銷協議在內的貿易救濟措施,就會在真正遇到摩擦時反應“遲鈍”,錯過應對的最好時機。比如在整理土耳其對我國打火機、門鎖、合頁、鉛筆與圓珠筆等產品反傾銷的案例中,筆者發現許多中國的涉案企業(多為中小企業)面對調查問卷不知如何填寫,明明是自己苦心經營的私人企業卻無論如何也沒有“市場經濟地位”,還有很多企業的反饋意見只因未在有效回復期內送到而視為無效,最終大多數企業都承受高額的反傾銷稅,甚至無奈只能放棄土耳其的市場。
酒香也怕巷子深——市場信息不對稱、銷售渠道單一。“中國制造”進軍海外市場的潛力十分雄厚。古語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能生產出好產品不代表可以盈利賺錢,找到好買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才更加重要。中小企業有較高的市場靈感,但由于人員精力資金有限,往往依靠單一銷售渠道,成為變相的定向生產,商品價格容易產生剛性,談判要價能力減弱,抑或許多新建的中小企業沒有傳統商業關系,事事需要奔走,公司銷售人員疲于奔命卻也收效甚微。有人曾對汕頭市中小企業的銷售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相當多企業雖然看到了海外市場,但不敢自營出口,銷售渠道主要靠自己尋找客戶(占42.85%),通過中間商或華商網絡出口的占38.1%。可見“手握金剛鉆,攬不著瓷器活”的中小企業大有人在。
中小企業宏觀管理體制落后,社會負擔較重。國內中小企業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量化體系和統計不統一、不規范使各部門不能系統地掌握中小企業發展的整體狀況,并在政策制定和實施時不能更有針對性。200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在資金支持、創業扶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原則性規定,但相關具體扶持政策還不完備。另一方面,新設企業和項目“審批程序”復雜,中小企業還要面臨高額稅收,融資不易,經營生產不易,同時還要負擔企業內人員的福利甚至提高福利以招賢納才,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減輕社會負擔十分重要。
多管齊下,促進中小企業出口良性發展
促進中小企業出口良性發展必須多方努力。
政府部門系統性開展中小企業宏觀管理基礎工作。政府宏觀政策對資源配置起著輔助性作用,而這一作用的發揮建立在掌握翔實的現實發展狀況基礎之上,因此一套切實可行的中小企業界定和統計體系亟待建立,對廣大的分布在中國經濟各個角落的、各種類型的中小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并編制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白皮書,從而便于企業發展和學術研究使用。
成立特色商會和行業協會輔助中小企業出口發展。中小企業的集群效應事實上具有許多優勢,企業如同鄰里街坊,可以建立強大的信息網絡,相互扶持,同時許多公用設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節省成本,而且集群自身就可以發揮出品牌效應。企業的良性發展只靠競爭企業之間的合謀是達不到效果的,需要成立特色商會或產品的行業協會輔助當地中小企業信息交流和應對貿易障礙。由區域內企業自發產生,政府可以予以扶持,這些特色商會和行業協會對企業負責,如浙江省嵊州市領帶產業發達即可考慮成立領帶協會,對于國際領帶商品貿易、主要貿易伙伴和中國領帶產品與其它絲制產品出口信息及時提供,方便企業決策,同時對于遭到出口貿易摩擦的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包括輔導企業回答問卷,雇傭律師分析案情,研究應對策略等,則可以給如此大規模的領帶企業群提供出口發展輔助力。
由于這些特色商會和行業協會針對的是當地產品甚至只是一種產品,其服務應當是相當專業和有針對性的,從而使中小企業遇到出口摩擦問題就馬上可以想到專業的解決團隊和成型的解決方案,不再對突如其來的各類貿易調查摸不著頭腦或束手無策。
產品展示與交流平臺機制化、平民化。提供產品信息交流平臺對中小企業出口順利發展也有關鍵意義,考慮到全國性的產品展銷會次數少,費用高,缺乏針對性,在這一點上地方政府以及特色商會和行業協會應大有所為。我國香港特區的香港貿發局的實踐就值得借鑒和學習,香港貿發局與很多其他機構開展大量豐富的活動促進香港中小企業發展,從網站上發布的活動日歷來看,這些活動幾乎天天都有,常常是展會、展覽不斷,中小企業有充分的機會展示自己的產品,發現客戶,建立貿易合作關系。內地的中小企業數量多,更需要有展示交流的機會,將這種產品展示與交流平臺變成一種慣例,注重交流內容和成果,不流于形式,降低參加費用,在這些方面地方政府、特色商會和行業協會應發揮主力軍作用。
商界與學術界良好互動,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有關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經營方式包括出口貿易的持續發展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從理論到實踐實現第一次飛躍,再從中小企業實踐到理論最后到政策實現第二次飛躍非常重要。厚厚的研究報告或專著也許尋常的中小企業家們并無興趣看,但如果以言簡意賅的語言制成小冊子或集中在定期出版的中小企業手冊上,抑或以其他更加吸引讀者的好形式讓中小企業者了解這些管理知識、出口信息等,同時政府或行業協會也悉心學習國內國際與時俱進的中小企業知識,良好的互動才能產生預期效果。
中小企業要“膽大心細”,多元化發展出口經營渠道和銷售方式。中小企業小有可為,細心發現商機就要勇于實現,以非洲市場為例,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購買力相對較弱、消費習慣不好把握以及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等特點,國有外貿企業沒有深入開發,20世紀90年代浙江省的部分中小企業看準這一市場機遇,率先輸出紡織品以及一些日用輕工制品,打開了非洲市場大門并成為現在出口非洲市場的主導力量,從而自身的出口市場也從集中于美歐日走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