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界進行了比較集中的研究和探討,推出了一批理論成果,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應看到,理論界雖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但深度和廣度不夠,并存在一些意見分歧,亟需對有關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
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吸收借鑒古今中外關于社會和諧的理論成果,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理論界已經從目標與手段、目的性與指導性、社會狀態與發展理念等角度,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統一性進行了論述:
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對社會發展的目標指向,也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新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茖W發展觀的基本內核——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方針??茖W發展觀的核心內涵——全面、協調、可持續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根本指針,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所實現的社會則必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是有機統一的,二者角度不同,一個是從發展理念講的,一個是從社會關系、社會狀態講的。作為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也是統領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
當前,亟需在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發展軌跡和科學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問題上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如何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體現和檢驗科學發展觀等深層次的理論問題。
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學術界已經從價值目標與歷史過程的統一、長期歷史過程與特定發展階段、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等角度,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統一和深化發展關系進行了論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種替代?!靶】怠毕鄬Α柏毟F”和“富?!倍?,主要是指經濟上的目標;而“和諧”相對于“矛盾”與“沖突”而言,主要是指包括經濟在內的社會發展目標,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明確的任務目標和一系列的指標評價體系,是一個相對靜態的目標;而和諧社會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比,我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提出的要求要更高、時間要更長、任務要更重。
“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全面小康”是有機統一的。二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諧是一種社會狀態,“和諧社會”是對“全面小康”的堅持、發展和完善。
當前,亟需進一步研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古代的“小康社會”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個方面的特征,還是包含各個方面的總體屬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有什么階段性特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哪些條件等重大問題。
和諧社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體”,擴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理論界已經從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角度、從理論發展的角度來論述和諧社會建設與三個文明建設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統一的。它們之間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條件。不少學者分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關系,形成了諸多理論觀點,如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公共治理的和諧;多黨合作制度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影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政治基礎; 中國有沒有可能最終建立起“和諧社會”,要看中國能不能在政治民主的道路上持續地獲得進步,等等。
當前,在經濟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我國現階段和諧社會建設的經濟制度基礎是什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什么關系;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之間、公有經濟內部各類勞動群體之間、非公經濟內部各類利益群體之間能否實現和諧、怎樣實現和諧等問題。在政治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如何切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如何發揮法治在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等問題。在文化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遏制“噪音”和“雜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如何在全社會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團結互助、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如何推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等問題。
和諧社會建設與加強執政黨建設的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向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理論界已經從黨的歷史使命、黨的地位和作用、執政能力、執政基礎、執政本質等方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執政黨建設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和論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由我們黨今天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決定的,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黨的性質、宗旨和綱領,實現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在黨,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要充分發揮執政黨的功能,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就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初是作為執政黨加強其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提出來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否建立和建立的好壞,直接反映著我們黨執政能力的強與弱。要以創新精神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當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如何加強和改善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如何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效遏制消極腐敗現象;如何把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更好地結合起來,切實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等問題。此外,如何在非公經濟中建立黨的組織并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在非公經濟企業中黨組織和黨員怎樣代表工人群眾的利益,既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維護企業主的合法權益,合理解決勞資之間的矛盾等問題,也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