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2006年7月3日
美國NBC電視臺的新聞板塊Dateline中的一檔名為“抓變態”的節目,在美國觀眾中贏得極大成功。這一節目旨在保護青少年免遭戀童癖者的性侵害——制片人與民間機構合作,由志愿者“扮演”未成年少年,在網上聊天室中與那些有戀童癖傾向的成人結識;然后,“誘使”他們到這些“兒童”的家中見面。
當這些戀童癖者以發生性關系為目的,滿心歡喜來到“父母不在家”的“兒童”家中時,面對他們的是暗藏在房間的多部攝像機,以及Dateline記者克里斯漢森咄咄逼人的質問。漢森的問題讓這些已觸犯法律的戀童癖者無地自容,他們隨后被交給警方,面臨刑事起訴。
觀眾們對這些以未成年人為“性獵物”的人深惡痛絕,對他們在電視上公開出丑也表現出異常興奮。因此,這一節目的收視率一直很高。主持人認為,他們實際上是在服務社會,讓人們知道社會上有這些壞人的存在。但是,互聯網業者對此則表示憂慮,他們認為,此類節目容易給人們留下這樣的印象,即互聯網上“危險叢生”,甚至互聯網本身就是罪惡的。美國一家交友網站的首席執行官斯科特海佛曼認為,成千上萬的潛在用戶僅僅因為“抓變態”這樣節目的存在,而不敢登錄網站。
盡管漢森表示,他們無意傳播“互聯網即邪惡”的觀念,但電視上不斷播出表現“網上變態”的節目,很容易影響觀眾的想法。美國國會曾以“保護兒童”的名義通過法律,試圖限制整個互聯網上的言論自由——盡管這些法律已被各級法庭推翻;美國也以安全的名義,限制獲得更多的網上個人信息,對網上大多數人的隱私構成威脅。直到今年4月,美國司法部長岡薩雷斯還在引用NBC上那些被人質疑的數字——“在任何時候,互聯網上都有超過5萬名戀童癖者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