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的執著使真相得到披露
方新(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原中科院黨組副書記):
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在危機應對里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關于信息的搜集和發布,散見在第8、23、31、37、57條之中,而這些條之間互相又有矛盾。比如第57條第5項規定,“新聞媒體違反規定擅自發布有關突發事件處置工作的情況和事態發展的信息或者報道虛假情況的”,要處5萬到10萬元罰款。但是“違反規定”的這個“規定”是從哪兒來的?違反了什么規定?我仔細自讀本法,沒有找到有關的規定。
事實上,在發生突發事件以后,往往是新聞媒體的執著,使真相得到披露,使上級政府了解了事實真相。要有罰則,就需要規定明確的責任和義務。前面只在第23條規定,“新聞媒體應該無償開展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這和罰則是不對稱的。
再有,比如第31條,“國務院建立全國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系統”,整個這一條講的是自下而上的信息的匯聚。但是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在信息自下而上匯聚、命令自上而下下達的同時,大量信息通過網絡等現代通信手段,也在進行水平傳播;一條信息在政府按傳統程序考慮如何發布時,可能網上就已經全傳開了,“地球人都知道了”。
因此,如何形成政府、媒體、社會互動的信息收集和發布機制,是需要研究的。在應對突發事件中信息的發布,對于穩定人心、動員群眾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議增加一章,即“信息的收集和發布”。
信息及時準確發布是處理突發事件關鍵
曾德成(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顧問):
突發事件,它的特點是不確定性,是新爆發的,很難進行定性。正因為它的不確定性,這種事件很容易在社會上引起恐懼。這不僅僅是傳媒炒作的問題,很重要的是大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容易引發群眾的恐慌。所以,信息的及時、準確發布,是處理突發事件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我看過國外的一些材料,一個政府、一個企業處理突發事件,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信息的發布。現在草案中已經注意到信息發布問題了,但是強調得還不夠。特別是第45條最后一句話,有點莫名其妙,“但是,發布有關信息不利于應急處置工作的除外”,意思不夠明確。處理突發事件的時候,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成立突發事件的專門發布信息部門,要及時、準確地把信息發布出去。
講一個具體的例子,不久前香港發生過孔雀石綠的毒害事件,淡水魚吃的飼料里面含有一種化學成分叫作孔雀石綠。大家一開始都認為對人的毒害很大,后來研究發現,要吃好幾十公斤才能造成毒害,是虛驚一場。信息的管理、收集、發布,是處理突發事件中關鍵的、首要的條件。
封鎖消息導致最佳應對時機喪失
南振中(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記協副主席,新華社總編輯):
面對重大突發事件,人民群眾的一個共同要求,就是能夠及時了解該事件有關的各種信息,包括事件的真相、事件的背景、爆發的原因、事件的影響。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地方和單位前怕后怕,在突發事件爆發之初,往往以種種借口封鎖消息,不僅為謠言的傳播留下了很大空間,而且導致最佳應對時機的喪失。
回顧多年來事件信息發布的歷史經驗,只有因為不發布或者遲發布而造成被動局面的典型案例,至今尚未找到因為及時發布和如實發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典型案例。
2003年8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國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工作的通知,強調做好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關系到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關系到我國的國際形象和新聞媒體的信譽。這三個“關系到”,反映了我們黨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的新認識和新經驗。
正因為如此,國務院制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與信息發布”專門作為一章加以規范;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傳染病防治法,也把“疫情報告、通報和公布”單列為一章,對信息發布作出更加具體的規定。突發事件應對法,應該充分吸收上述法律和條例的積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