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農村金融需分開商業職能和政策職能
中央匯金公司、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與福特基金會
“中國農村金融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研討會”
2006年8月26日-8月27日
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認為,農村金融改革的成功來自農村金融之外。這些影響農村金融改革成功與否的因素,包括政府間關系及地方政府行為、土地制度、債權人保護、宗教文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以及扶貧和財政救濟制度等。
謝平認為,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應建立多元化、商業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機構和分層監管體系,同時綜合考慮銀行、保險和證券的改革,分開農村金融機構的商業職能與政策性職能。目前的扶貧政策往往著眼于項目,對受災、生病等農戶個人的救助不夠,農村金融機構承擔了財政救濟和社會穩定等作用,無法進行商業性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徐忠研究員認為,對于扶貧貸款,政府扶持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放在降低信貸風險和信貸交易成本上,而不是只用于支農貸款、扶貧貼息貸款來補貼農村金融機構。應打破農村信用社的壟斷,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應適時放松對新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限制。為降低農村信貸交易成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對貧困及偏遠地區農民自愿性移民采取鼓勵政策,也可以鼓勵農村以社區為單位成立儲蓄和信貸互助組織,并將其納入政府的有效監管之下。
(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宏觀
發展中國家受益于金融全球化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M.Ayhan Kose等
NBER工作論文“金融全球化:一個重新評價”
2006年8月
研究顯示,雖然國家之間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發展中國家能從金融全球化中受益。另外,沒有系統的證據表明金融全球化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經濟危機。
資本流入的結構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全球化的收益有重要影響。雖然基于宏觀數據的研究顯示,FDI對經濟增長的效果并不明顯,但基于微觀數據的研究表明,FDI確實對產出和生產率有重要的正面影響。
金融全球化除了通過傳統渠道(使資本配置更有效,并在全球范圍內分攤風險)促進經濟增長,還帶來了一些間接收益,如推動金融市場發展,實現更好的制度和管理等。這些因素能影響經濟的增長和穩定,但其作用暫時可能無法體現,因而很難在短期國際比較中體現出來。
社會
城市勞動力市場“新二元結構”
日本桃山學院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嚴善平
“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人員流動及其決定機制”
《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中國大城市中勞動力市場具有“新二元性質”,即勞動力的總體流動水平很高,但由于制度性因素的制約,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員在不同市場階層間的流動頻度及效果截然不同。簡言之,高度的流動性和嚴格的階層化并存于城市勞動力市場。
其特征包括:外來人員主要從事藍領工作,本地居民則主要從事白領工作;在曾經換過工作單位的人員占全員的比率上,本地居民比外地人員高出許多;本地居民可以通過調換工作單位提高工資收入,但外來勞工的多數流動沒有明顯的增收效果;以何種方式流動取決于每個人自身的屬性、家庭條件以及制度因素;等等。如何消滅城市內部的新二元結構,應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目標。
政策
外資外貿政策需重新定位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主任 林毅夫
CCER簡報“對我國當前外資、外貿政策的思考與建議”
2006年8月28日
在當前雙順差、資金相對富余的條件下,出口退稅、所得稅優惠等鼓勵出口的政策已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外資政策應改為以吸引國內所沒有的、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高新技術為主要目的。具體而言,應實行“兩稅合一”,統一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和稅收政策,取消現在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差別待遇的政策,并代之以對不同技術標準的行業實行差別待遇的政策。
在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后,只要明確行業準入和高新技術標準的門檻,就仍然可以給需要鼓勵的外資以優惠。將來國內的企業如果達到同樣的技術標準,只要這個優惠政策還在,也應同樣得到優惠。不過,從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投資的角度,屆時應該“水漲船高”,提高優惠門檻。這樣,既不違背國民待遇的原則,也能更有效地鼓勵具有先進技術的外資企業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