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來自匯金的注資額將超過百億元。不過,對于注資金額、未來的股權結構,各方尚有不同考慮
8月中旬,中國保監會牽頭向國務院提交了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匯金公司)向中國再保險集團(下稱中再集團)注資的意向,意味著這家市場份額達90%的再保險公司開始走上重組之路。
日前,作為中再集團惟一現有股東的財政部剛剛獲悉有關事宜。8月28日,匯金、財政部等部門的有關人士對注資事宜進行了初步商討。
據《財經》記者了解,中再集團與匯金的意向性接觸,迄今已有一年多。去年5月底,劉京生接任中再集團董事長后,就將改制提上日程,并聘請中信證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擔任集團重組的財務顧問。有消息稱,注資額將超過百億元。不過,對于注資金額、未來的股權結構,各方尚有不同考慮。
2003年12月22日,中國再保險公司進行了重組改制,組建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注冊資本金39億元。中再集團同時以投資人和主發起人身份,發起設立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占股49.66%)、中國人壽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45.1%)以及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占股60%)、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占股50.1%)、中國保險報社(占股40%)、華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占股52.5%),形成了“一拖六”的架構。
今年1月,劉京生在中再集團2006年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再集團將進行“二次改制”,將通過市場化融資渠道,引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投資者,并將擇機整體上市。8月初,劉京生又表示,借鑒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成功經驗,中再集團正在申請國家注資擴大資本金。
不過,中再集團有關人士稱,匯金的注資還在醞釀之中,“中再集團還沒有向國務院遞交申請,還沒有進入實質性審批程序”。另據財政部金融司有關人士稱,“目前還沒有看到書面文件。”
中再集團是目前惟一的內資再保險集團公司。以往由于享有20%法定分保的政策扶持,占據了國內再保險市場近90%的份額。
然而中國“入世”之后,再保險市場開放力度正在逐步加大,20%的法定分保政策優惠今年已完全取消,這對中再集團是個不小的挑戰。到目前為止,世界排名前列的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均已在中國開展業務,今后中再集團更要面對國際再保險商的商業化競爭。
盡管如此,再保險市場的前景仍然令人憧憬。中再集團前任董事長戴鳳舉曾表示,2005年,中國共實現保費收入近5000億元,按發達國家再保費收入占保費總規模20%標準計,再保費收入應為1000億元左右,而目前中再集團的實際收入僅為215億元。
對于中再集團而言,現實的瓶頸是資本金和償付能力不足。中再成立之初,僅有注冊資本金9億元、總資產30億元,并接收了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23.8億元的虧損。業內人士透露,多年來虧損已經基本彌補,但公司的償付能力狀況不容樂觀。
今年上半年,中再集團實現保費收入125.69億元,總資產達到297.65億元;2005年保費收入為215億元,保費收入是資本金的五倍以上。根據中國《保險法》規定,“經營財產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當年自留保險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四倍”,中再集團已經大大超出了這個規定。
中再集團下屬的子公司亦有補充資本金的迫切需求。占集團收入一半左右的中再產險,其資本金只有14.5億元。2003年12月成立的中再人壽注冊資本為8億元,成立伊始就將6億元投入漢唐證券,2004年8月下旬漢唐證券崩盤,中再人壽約4億元資金由此深陷其中。目前這筆國債投資損失還掛在賬上,至今未能再增資擴股。據悉,中再集團獲得注資后,將對子公司進行增資。
一位接近中再集團的業內人士分析,假如2010年中國再保費收入達到2000億元、中再集團擁有60%的市場份額,按照《保險法》要求的四倍比例計算,其資本金應達到300億元。若中再集團通過上市和引進戰略投資者可以融資100億元,那么上市前的資本金也應達到200億元;相對于目前39億元的資本金,其仍需要補充上百億元資本金。“當然即便注資完成,這也僅僅是個開始,這遠不能等同于真正的改制。”
本刊記者凌華薇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