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2006第19期“外資銀行門檻之爭”)
不出所料,《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征求意見稿的出爐同金融改革中大部分法規推出時一樣,并非一帆風順。所不同的是,這次利益爭奪的雙方——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都對《條例》頗有微詞。從監管部門的角度看,這次修訂的目的,是在向外資銀行提供國民待遇的同時,更好地控制金融業對外開放所帶來的金融風險。
毋庸置疑,監管部門、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三方最為滿意的均衡結果是:首先,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在競爭中各方面均處于同等地位;其次,中國金融領域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得到進一步開放。但是,此《條例》又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目的?
其一,《條例》中關于法人導向政策和存貸比率指標等規定,無疑有利于有關部門對外資銀行進行監督和管理,更好地控制金融風險。其二,《條例》設定的外資銀行吸收定期存款的100萬元下限,其目的在于避免外資銀行大舉進入,搶占中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市場。然而,中資銀行具有營業網點多、覆蓋范圍廣等自身優勢,且外資銀行以高端客戶為主。此外,考慮到引入外資銀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中資銀行的競爭力,這條規定似乎值得商榷。其三,有關部門應該加快步伐,及早推出與此《條例》相配套的稅收等方面政策,從根本上消除“超國民待遇”的不平等競爭現象。
北京 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