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上市之后,由于缺乏大盤新IPO,H股市場預計將會陷入一段長時間的相對沉寂期
2006年的H股市場可謂恰逢“天時、地利、人和”,形勢喜人。但是我們認為,2007年H股將會受到來自幾方面的挑戰。在上一期專欄中曾談到,從贏利增長速度來看,幾個大的板塊,如能源、保險、房地產等,都有可能面臨增速減慢甚至倒退的風險。
另一個讓人擔心的問題在于,今年10月底工商銀行近200億美元的上市集資將會結束。從IPO集資規模方面看,這可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再有這樣規模的IPO出現。
回顧H股從2000年迄今走出的一個大牛市(H股指數從不到2000點漲到現在的7000點),我們認為,有幾大因素功不可沒。
一方面,牛市要歸功于整個中國經濟飛躍增長的大環境,特別是投資帶動的基本商品的需求,以及由此而來的基本商品價格大幅度攀升。在很大程度上,這使得偏重于石油及其他周期性行業的H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盈利增長速度。另一方面,牛市也要歸功于外國投資者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升溫。
但不可否認的是,推動H股的一大動力,是過去五年中H股市場蓬勃的IPO。特別是大盤股、新概念股源源不斷,從根本上提高了市場的素質和透明度,使外資投資者特別是一些長線投資的全球基金,終于在中國股票中找到了他們可以大舉進入且長期持有的投資對象。
從某種意義講,雖然H股從1993年中就已經開始,但在真正意義上能夠體現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的H股股票,是在2000年后才涌現的。
所以,在過去五年多的香港股票市場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中國IPO越多越大,市場就越順暢興旺,一反“大型集資行為使市場萎靡不振”的常規(參見圖1)。
從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大勢來看,現在是能源、金融、電信三分天下,14只股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神華煤業、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國人壽、平安保險、中移動、中電信、聯通、網通)占了香港上市的中資股總市值的近75%;這14只股票中,只有中移動是在2000年之前上市的,且整個金融板塊是在2003年底之后才出現的。毋庸質疑,今日中國最大、最強、最賺錢的公司都在香港上了市。
但不能否認的是,H股IPO市場的蓬勃發展,在某種意義上是得益于A股市場從2001年到2005年的漫長熊市。在A股價值回歸合理的過程中,A股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集資的能力。隨著過去幾年中國最強大的公司紛紛在香港上市,A股實實在在感受到了被“邊緣化”的痛苦。即使經過了今年以來的強烈反彈,A股市場目前的市值仍然只是在香港上市的中資股市值的約60%。
不過,H股IPO市場一枝獨秀的情況,會隨著工商銀行的“A+H”同時上市而結束。隨之而來的,將是H股公司回歸A股市場的啟程。
今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中行和國航在A股融資;工行也會有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同時在A股和H股市場掛牌;平安保險也希望在年底之前完成25億美元的A股上市。據我們所知,目前已有建行、交行、中國人壽、中移動、中石油等表達了他們在未來兩年內完成A股登陸的決心。
反觀H股,在工商銀行上市后,大型國有資產如電網、鐵路等,可能都還需要相當時間的整合才會考慮上市。由于缺乏大盤新IPO,H股市場預計將會陷入一段長時間的相對沉寂期。在此期間,一些獲利豐厚的資金可能會由于缺乏新概念而離場。■
作者為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