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保護和本幣低估為主要內容的出口導向政策需要及時作出調整
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強勁增長中,出口導向政策功不可沒。然而,正像一些用出口導向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東亞國家和地區經驗告訴我們的那樣,隨著經濟發展,這套以國家保護和本幣低估為主要內容的政策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否則,它的負面效應將會日益突顯出來。目前我國經濟中的若干病象,如投資過度膨脹而最終需求不足、出口數量迅速擴張而盈利性降低、房地產價格猛漲而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不足等等,就與這種調整不夠及時有關。
從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采取了蘇聯式的增長方式,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正如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經濟增長時指出過的,主要靠物質資本(不變資本)投入的增加實現增長,必然造成多種經濟社會問題的激化。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不過兩三年,就發生了由1956年“小躍進”招致的全面緊張和1958年“大躍進”引發的大災難。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并沒有完全改變舊的增長方式,但維持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強勁增長沒有出現大的折騰。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因于它仿效東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采取了出口導向的政策,用旺盛的出口需求來代替遠不足以支撐快速增長的內需。特別是1994年外匯改革以后,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加上低廉的要素價格,我國出口貿易增長一日千里,為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但是,正像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一樣,陰暗的方面總是伴隨著光明的方面而出現。出口導向政策也是如此。
從微觀經濟的角度看,在出口產業已經發展到相當規模以后,出口導向政策容易使出口國的企業依賴于低要素價格和低匯價,缺乏從事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的壓力和動力,成為斯蒂格利茨所說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專業戶”。此外,在這類政策支持下的低檔商品出口利潤很薄,出口商只能靠數量擴張創收,這就容易引起出口國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以及進口國藍領工人對出口國的敵意。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出口導向政策的成功,會使出口國面臨外匯存底大增和本幣升值的壓力。而為了抑制本幣升值的勢頭,中央銀行只能頻繁介入外匯市場,收購外匯。截至今年7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到了創紀錄的9545億美元,高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每年為了收購數以千億計的美元,需要支付數以萬億人民幣計的高能貨幣。按我國貨幣乘數接近5倍計算,僅此一項,每年將增加數萬億元的貨幣購買力。這必然造成貨幣過量供應和流動性泛濫。貨幣過量供應和流動性泛濫,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一般商品價格的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另一種是資產價格(如房地產、股票價格)上漲和資產“泡沫”的形成。不管哪一種結果,最終都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后果。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有必要對目前的出口導向相關政策進行全面的考量,做出必要的調整。理論分析和經驗證據表明,這種調整的主要方向,是減少政府的貿易保護和對匯率形成機制的干預,即進一步的市場化。
由于許多采取出口導向戰略的東亞國家和地區也都出現過類似的問題,我們很有必要認真研究它們的經驗和教訓。原臺灣大學校長孫震教授于今年4月在“兩岸經濟論壇”上所作的專題報告(全文載《比較》第25輯)指出,臺灣的出口導向政策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致許多人預計臺灣將很快成為發達經濟體。但時至今日,“臺灣似乎離發達地區的境界日遠”。
臺灣的問題,出在決策者對調整“局部自由化”的出口導向政策的必要性缺乏認識,以至躊躇不進。20世紀60年代,臺灣本應順應出口擴張、貿易差額改善的情勢,逐步放寬對進口的限制,修正新臺幣偏低的幣值,從而進一步增進資源利用效率。1984年臺灣當局曾提出“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正確方向,但囿于短期利益,政策實施遲疑不決,造成了往后的被動局面。比如,在外匯資產大量增加的條件下,遲遲不放開外匯管制,而是大量收購美元以便控制新臺幣的匯率,這使貨幣供給大幅增加,引起了資產價格膨脹和資產泡沫的形成。房地產泡沫刺激開發商將大量資源用于空置房的建設,造成了嚴重浪費;泡沫破滅后,不但無數廠商陷入財務困難,銀行也由于不良資產的大量增加而不勝負擔,最后只好由政府幫助銀行抵消壞賬。
孫震教授認為,臺灣的基本教訓是:經濟體制和政策應當與時俱進,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推進經濟的“自由化”,即市場化。這些看法很值得認真研究。■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