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耀眼的數據:盡管業務范圍在丹徒區排在小弟弟的位置,但世業信用社克難奮進,把農民兄弟致富奔小康當作第一要務,頑強拼搏,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實現以貸引存,從而使信用社走上了良性發展之路,截止到2005年底,全社存款余額達到4058萬元,貸款余額達到2073萬元,實現利潤42萬元。
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與世業信用社始終把“全心全意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當作工作之重”這一指導思想分不開的。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全社10位員工辛苦的工作和無私的奉獻。世業信用社用心血和汗水,把實實在在的成績,辛勤地寫在支持農戶經濟發展的日常工作之中,堪稱農民奔小康的“貼心人”。
世業的農民兄弟提起信用社的干部職工都會情不自禁稱贊道:信用社,信得過,服務及時用得上。為了這個評價,殊不知世業信用社的員工作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一年365天中,在世業農村行政村,會留下信貸員的蹤跡,不管是農戶家中還是在種植、養殖第一線,人們會經常看到信用社員工忙碌的身影。
世業信用社之所以在對農民服務工作中做得這么好,這是因為他們思想解放,觀念創新,工作務實。信用社主任李金泉自從1998年3月來到世業信用社后,始終以支持“三農”發展為己任,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對待農村金融工作。在他的帶領下,世業信用社奉行“支農增效益、支農樹形象、支農求發展”的原則,改進支農作風,簡化貸款手續,大力發放小額農貸,為農民敲開致富的“大門”,為世業信用社自身發展和世業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農民們親切地稱他是致富的“引路人”,村干部夸他是支農的“及時雨”,私營企業主、個體小老板們說他是企業發展的“輸血人”。
1998年李金泉來到世業信用社時,社里存款只有一千多萬,貸款只有幾百萬,賬面上無利潤。面對這一狀況,他憑著一個共產黨員的滿腔熱情,憑著對信合事業的執著追求,帶領全社員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打翻身仗中去。
“眾人拾柴火焰高”,李金泉通過找職工座談和開展“社興我榮,社衰我恥”思想動員會,提升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從而燒起了三把火,抓存款、發貸款、搞服務。
工作之一,抓存款,服務“三農”出實招。存款是立社之本。通過思想發動,全社員工把組織資金工作提高到能否履行服務宗旨,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的高度來對待。李金泉高標準制訂計劃,實施激勵方法,從而形成了任務清楚、指標明確、獎罰分明、大家同心協力干工作的內部激勵機制和工作氛圍。為了贏得社會的支持和關心,李金泉加大對外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世業信用社在當地的社會聲譽日益提高,存款穩步增長。
工作之二,嚴把關,服務“三農”見實效。存款上去了,如何把這些來之不易、數量有限的資金發放到那些最有資金需求、最有產出回報的農民手中,讓有限的信貸資金產生最大的支農效益,李金泉大興調查之風,制訂了貸款規章制度,推出小額信用貸款。在信用社的扶持下,世業出現了一批致富能手,如個體戶丁守春,原先干鋁合金小業務,現在以機械出租為主,固定資產達500余萬。與此同時,老百姓砌房造屋興建“農家樂”,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工作之三,抓創新,服務“三農”辦實事。為了能使世業信用社扭虧為盈,走上良性循環發展之路,李金泉動足了腦子,一方面要求員工抓好柜面優質服務,吸引農戶前來辦理存貸款業務,另一方面在如何盈利上做文章,一是加大清收不良貸款力度,使不良貸款比重由28%下降到12.5%;二是大力開展“信用戶”創建活動,培植信用觀念,改貸款以貸轉貸為先還后貸,連續幾年無逾期貸款;三是以法收貸,清收“釘子戶”“爛賬戶”的貸款;四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貸款發放力度,以貸引存;五是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建立了聯系人登記簿、存款余額登記簿、貸款余額登記簿等。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經過李金泉和同事們的努力,世業信用社在務實中得到發展,他本人2005年被區委、區信用聯社黨委評為優秀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