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構建和諧社會新概念,這也是今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煤炭企業作為社會組成單元之一,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礦區就是歷史責任。
一、正確認識和諧礦區內涵及其特征
今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作了6個方面的概述,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筆者認為對于一個煤炭企業的和諧社會內涵應該理解為:一是企業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企業創建和諧社會應該有一個結構合理的員工群體;三是企業員工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四是企業創建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每位員工都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互相尊重,能“上”能“下”,各自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的社會;五是企業構建和諧社會應該是有一個充分體現分配的公平公正和建立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企業社會;六是企業創建和諧社會應該是全體員工有共同理想信念,講誠信,講法制,企業穩定有序的社會。
二、目前煤炭企業構建和諧社會存在的問題及阻力
1、資源(產品)具有非再生性(單一性)。煤炭作為能源,它是以非再生利用呈現給我們人類社會的,利用了就消失了,并且它生成的條件具有很長的時間性和周期性,對于以煤炭作為商品的煤炭企業來講,你的產品就具有周期衰竭性,持續發展能力就有周期性或者說受到產品的限制。
2、煤炭企業投資建設規模龐大,地域特征明顯。由于煤炭企業建設是以資源為依托,因此生產廠區建設及人居環境幾乎沒有選擇性,資源在哪廠址就在哪兒,加上煤炭特有的存在方式,一般山區居多,并遠離都市。建設一座大型煤炭投資一般都在十億元以上,時間也在五六年以上。企業的職工也大都是從四面八方而來參與建設的,各種文化觀念相互交織在一起。鑒于這種情況,單看一個煤炭企業就如一個小社會,科教文衛、人居工作環境、退休人員管理等項目缺一不可,宛如一個中型城鎮的建設規模。如棗莊、銅川、神木這些城市都是以煤炭為依托建設起來的。
3、煤炭企業安全生產至關重要,與自然“作斗爭”特征明顯。煤炭企業安全生產是人與自然界的正面交鋒,一般煤炭在埋藏在地下幾百米,并且常伴有水、火、瓦斯、頂板和煤塵五大自然災害。人們都知道,國家對煤炭企業有一個讓人比較尷尬的百萬噸死亡率控制指標,這并不是說我們對大自然的屈服,而是對多少年來煤炭安全生產的虛心認識問題。因此,在煤炭企業提倡“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安全警鐘長鳴”、“科技興安”等,就是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煤炭企業工作的首位,也充分體現出了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建設發展的明顯特征。
4、煤炭企業融入市場步伐加快,資源、人才爭奪加劇。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煤炭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煤炭價格全面放開,煤炭企業運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一部分煤炭企業正向著大型化、集團化方向發展,資源爭控愈演愈烈,目前已由東部向西部轉移。與煤炭企業做大做強相對應的是煤炭企業產生了人才危機,人才外流問題的嚴重性。煤炭企業應及早采取對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5、煤炭企業改制已到關鍵時刻。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時期,企業的管理方法相應也不斷進步,目的是激發全員創造力和工作熱情。從國家“一包到底”、承包經營到企業自負盈虧,企業內部管理也逐漸由經驗管理、科學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不論是企業經營體制還是管理機制的變更,都是追求利潤,奉獻社會,回報員工。目前,大多發展較快的煤炭企業已經改制成功,效果也比較明顯。但要在以資源為單一產品的煤炭企業實現起股份制經營仍需進一步探索,真正使全體員工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三、如何解決好所面臨的問題
1、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企業的生存就是發展,發展的道路就是不斷的創業。煤炭企業針對煤炭這種單一性的非再能能源產品,必須樹立起企業的科學發展觀,學會“多條腿”走路。以煤為依托,但不以煤為支撐點,而是以多點支撐。多元化發展路子,正是大多煤炭企業的發展戰略。對給予近期的發展,當然可在資源占有量,合理開采等方面下功夫,但長遠看來還得走多元化發展路子。黃陵礦業集團公司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黃陵礦業集團公司1999年以前只有一個生產礦井,年產量不過四五十萬噸,職工人數也不超過2000人。在煤炭市場漸漸復蘇之際,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及時調整工作思路,走以煤為主,走煤、電、路多元化發展路子。到2005年使公司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噸以上,并且建成設計生產能力1500萬噸的二號煤礦;煤矸石熱電廠于4月份正式運行;鐵路運量在2004年已超過400萬噸,真正走出了一條多元化發展路子,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職工收入明顯提升,基本上滿足了公司員工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2、加強橫向聯系,“三個文明”全面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牽涉到社會存在的各個“單元”,必須是全面的協調。對于地域特征鮮明的煤炭企業,對外必須加強橫向聯系,對內必須“三個文明”全面發展。黃陵礦業集團公司的建設經歷了幾個階段,從最初的基本建設就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支持,職工們也從出租屋搬進了寬敞明亮的住宅小區,但是人們不能忘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熱情。同時,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本地區的小城鎮建設進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變化很大。公司對內是科教文衛全面發展,從退休人員、中小學生以至到幼兒園各類管理部門齊全,從職工醫療衛生、生活后勤服務和工作生活環境建設,事事有人管、有人問,人們始終生活在祥和的氣氛中,公司也有良好發展的周邊環境。
3、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煤炭企業抓安全不容分說是首位工作,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國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形勢一直比較嚴峻,安全事故不斷發生,有人說:煤炭企業安全管理想盡各種辦法。筆者認為,要切實抓好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一是牢固樹立、貫徹“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生產方針,任何生產行為以安全為前提,不受利益驅動,圍繞安全帶動生產;二是深化安全責任,把確保安全生產,作為黨政工團組織的共同責任,構建黨政工團群防群治網絡。黨組織要把抓好安全生產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行政組織堅持把提高安全工作水平,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工會把抓安全生產作為依法保障和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的具體行動;共青團組織緊緊圍繞安全生產開展活動,把促進安全生產看作是自己應盡的職責。三是提高職工安全素質和能力。規范化培訓,嚴格持證上崗,提高安全技術和防范能力。四是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制度落實。要將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化作具體管理措施要求落實到位,形成靠制度管理機制。這就是“鋼性”的管理,對于安全這個天字號工程也是必不可缺的。五是支持以人為本,靠情感抓好職工安全思想教育。要通過“黨員身邊無事故”、“一個黨員一面旗”、“五好班組”建設、“安康杯”競賽、“青安崗”等活動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注重用強烈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員工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自覺性。通過這幾方面必定會促進煤礦的安全生產,解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安全問題。
4、營造人才成長的競爭機制,為每位員工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平臺,創造條件。員工在企業的創造力、工作熱情的激發不僅在于客觀生存壓力,更多的是在于自身價值的實現。馬斯洛對人的需求理論其中就有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這一條,人的需求得以滿足,各方面激情就會迸發,企業的發展就會有活力。所以對于企業來講,就要為員工營造成才平臺、建立平等競爭機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能動用人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員工自發的學習熱情肯定不多減少,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也是必然。這對于企業構建和諧社會當中社會活動的主體的自身修養、人生觀、世界觀、生產生活技能水平將是極大的提高。
5、加大企業改制力度,擴大企業職工持股量,實現員工是企業真正意義上的“主人”。處理好企業改制,加速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也是目前煤炭企業的燃眉之急,改制做好了,現代企業制度確立了,人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企業的創造力、發展力必然增強,為構建和諧社會必然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改制過程中就要做好職工身份置換成本的問題、民營化和私有化的正確區分、股權制的構建、國有股權主體在管理和經營國有資本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界定以及國有股的減持等。推行公司股權主體多元化和國有股減持,國有企業改造為公司、企業廠長經理負責制就變成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采取引入投資機構、職工入股、擴充資本市場和企業股權轉讓、資產重組等方式,從多元化的治理結構模式入手,使利益趨動和監督制衡更具活力和真正成為現實,使企業員工個個持股,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在企業構建和諧社會必然產生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以上幾點僅僅是筆者從煤炭企業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解決的戰略發展問題、安全問題、地域環境特殊要求、企業內部員工活力激發和根本性的體制改革來認識。當然也須考慮到員工精神境界的修煉與培養、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的鍛造等方面問題。相信煤炭企業在進一步的深化改革中、科學的戰略發展中,在全民構建和諧社會的潮流中,不遠的將來也會呈現出一幅“和諧社會”的美好圖畫。
(作者單位:陜西黃陵礦業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