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是基于資源稀缺性的存在而產生的一種調節手段,它使稀缺資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數量比例,以期通過資源配置提高稀缺資源的增量,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配置方式一般是指資源配置的形式和方法,也就是選擇怎樣的形式和方法來配置資源。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考察,計劃方式和市場方式是兩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計劃方式的實現要依靠政府采取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手段對市場運行施加影響,又稱直接資源配置方式,市場方式可以說是間接的資源配置方式,它是通過市場的中介,借助于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全社會范圍內配置資源。
一、我國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實質性問題是尋找一種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1956年,我國在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按照蘇聯的模式,建立起了全面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其建立的初期,也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但是,也暴露了明顯的弊端,即“統得過多、管得過死”,1958年我國開展了經濟大運動,1966年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在這期間雖然也進行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但都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框架,經濟發展陷入了“放—亂—收—死”的不良循環。計劃經濟所存在的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最后必然導致體制本身的解體。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又是由其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在所有制結構方面,排斥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第二,在經濟決策方面,權力過分集中;第三,在經濟協調體系方面,排斥市場機制;第四,在組織結構方面,“大而全”,“小而全”,條塊分割;第五,在動力機制上,平均主義嚴重。在這種模式下,其內在矛盾和弊端就在于決策結構和信息存在很大的缺陷。現實經濟情況的多變性和復雜性以及信息來源渠道的單一和狹窄,使決策者難以正確把握和及時調整決策,宏觀經濟失衡勢在難免,同時國家對微觀經濟活動決策的過多干預,使企業行為僵化失去活力,利益結構存在重大缺陷。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沒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也沒有自主權,企業只對上級的計劃負責,而不顧市場需求的變化,從而導致宏觀和微觀效益低下。
與計劃經濟相比,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可以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被認為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為有效的配置資源的方式。其優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市場主體具有資源配置的自動機制,能夠打破部門分割,按照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則進行配置。在市場機制充分作用的條件下,企業成為投資的主體,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經濟主體,這就打破了資源配置的條塊分割,在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和利潤原則驅動下,他們會及時跟蹤價格信號,將資源從價低利小的部門向價高利大的部門轉移,資源增量會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配置到高效率的部門和優勢產業,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運用。
2、市場機制具有傳遞信息的及時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作為資源在各個部門分配狀況的一個信號,能夠隨著資源配置狀況的改變及時得到反應,從而給人們提供如何配置資源的信息。
3、能夠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由產品形態轉化為商品形態,企業配置資源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盈利最大化,這就要求企業要把各種生產要素按照最佳的配比投入到生產經營中去,這就能夠降耗增效。同時,市場經濟是靠競爭推動的經濟,在競爭所形成的價格下,那些生產效率高的經濟主體就會獲得較大發展,而那些效率低的經濟主體就會虧損甚至破產,從而實現社會總體上的經濟效益提高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4、市場機制可以使經濟主體的內在動力充足。面對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和市場競爭的壓力,經濟主體必須不斷加強管理,深化改革,發展科技,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向新的更高層次邁進,才能有所發展,才能不被淘汰。而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規則是,凡是市場能做的,由市場去做;市場不能做的由政府做。私人物品或只能由私人享用的服務由市場提供;公共物品或全體公民共同享用的服務由政府提供;市場效率高的領域發揮市場的作用;市場效率低下的領域政府負責,市場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在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政府則通過各種手段努力實現社會公平。
二、公共財政改革有利于改變舊的財政體制
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或財政運行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對市場機制而言,政府的職能是彌補市場的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財政則是實現政府職能的物質基礎。由此而形成的財政制度就稱為公共財政制度。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市場能做的,政府就不要去做;市場不能做的,政府就要去做。”市場經濟主張以市場調節為主,而市場中存在的“道德風險”、“經濟人假設”、“逆向選擇”、“搭便車”等一系列經濟學的概念說明市場也并不總是有效,存在著“市場失靈”。在市場難以調節或者調節不好的領域,政府進行適當的調節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這些領域必須是市場失靈的領域,不能超出這一領域,這些領域通常是公共安全、公共機構、公共服務、公共工程、公益事業等公共領域。在現代國家中,財政往往作為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在市場經濟國家中,公共財政應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最佳財政制度。我國原有的財政體制是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實行統收統支。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我們改革原有的舊體制,推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因此,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我國加入WTO之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國的財政部門正積極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推行新的財政管理模式。在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過程中,我國政府職能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將轉變為提供公共產品,創造公平、公正、透明、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公平與效率。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是伴隨著政府職能轉變而進行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職能也將逐漸轉變,一些應由市場主體通過市場解決的事項,將不再由政府來承擔。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財政支出的范圍也就會相應調整。為此,政府首先將加快在許多領域的退出步伐,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公共財政界定了政府配置資源的范圍,即政府財政直接配置資源的范圍應該在公共需要的領域內,其意義在于對政府財政職能作了合理定位,它強調政府財政的社會公共性,按照現代公共財政理論要求,公共財政只能在“公共領域”活動,不能介入“私人領域”,不能介入市場交易領域,只能把有限財政和有限理性用在“組織和執行公共產品的供給”上,這些公共產品包括產權保護、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顯然,從中國當下的現實來看,政府進入的領域過多,這既分散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精力,也滋生了許多腐敗。其次,“吃飯財政”的空間將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大大受到壓縮。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指出,我國的機構臃腫和人員膨脹在某種程度上講已到了極限,財政成為“吃飯型”的財政,財政再分配的其他職能大受制約。與此相適應,財政職能范圍必然要進行調整:(1)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現有的國有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2)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3)逐步完善財政管理,建立政府采購、轉移支付、國庫集中支付等制度;(4)推進稅費改革,完善稅制結構,實行費改稅,將預算外資金逐步納入預算管理。
三、公共財政的有效履行需要配套的財政監督機制
從我國的政治體制來看,人民代表大會委托政府來行使公共產品提供的職能。但是由于委托代理關系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礙,很容易造成財政資金的部分使用不能充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對使用結構進行監督。從這一角度來說,財政監督的一個主要方向是要監督財政資金的來源以及使用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那么公共財政體制下財政支出應該能夠而且必須是能夠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福利水平的提高,所以財政監督的最終目標也應該是監督財政資金的來源與支出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市場資源配置。
要建立和完善財政監督機制。一是要立足公正執法,完善財政監督組織體系。通過建立專門、獨立的財政監督機構,形成一個在人員、經費、管理諸方面與被監督的行政企事業單位之間相對獨立的財政監督組織體系,有效地解決財政部門內部監督職能交叉的問題。二是要立足嚴格執法,完善財政監督的法制體系。加快財政監督立法進程,盡快制定規范財政監督主體行為和違法違紀出發行為的科學、完整、獨立的財政監督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財政監督機構的設置、職能和監督的程序、方式等。賦予財政監督機構以必要的監控、檢查和收繳等權限。三是要立足規范執法,完善財政監督的運行體系。通過制定財政監督工作規程,明確監督檢查工作紀律,健全重點檢查和專項檢查的分戶立案、分類匯總、定期匯報的管理辦法,實現監督工作的計劃性、合法性和有關文件、檔案的統一性,規范檢查的每一個細節的運作。四是要立足科學執法,完善財政監督的技術體系。財政監督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全方位、寬視野的電子信息網絡。五是要立足聯合執法,完善財政監督的網絡體系。通過建立以財政監督機構為主、各業務機構為輔,形成制度規范、措施嚴密、涵蓋面廣和聯合行動、旗幟統一的監督管理網絡。
(作者單位:大港油田第一采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