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強企業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是我市國有企業改制后面臨的現實問題。對企業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既是企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和途徑。
一、現狀及成效
從全市企業的總體情況看,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進展,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247戶國有工商企業完成改制,占企業總數的88?郾2%。其中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的1戶,有限責任公司及股份合作制的150戶,占61%;破產37戶,占14?郾9%;租賃27戶,占10?郾9%;其它形式的31戶,占12?郾5%。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大多數改制企業能按照《公司法》和《陜西省股份合作條例》的要求規范運作,各項規章制度不斷健全,內部管理日趨完善并不斷加強,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活力,工業生產速度和經濟效益明顯得到了提高。2005年,各企業緊緊圍繞“工業強市”戰略,抓管理提效益,努力克服煤、電、運力緊張的困難和負面影響,提前一季度實現了全年預期目標,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工業經濟增長方式有了較大轉變,各種經濟類型企業均保持了較快發展,輕、重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截止12月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總產值32?郾86億元,占年計劃的136?郾13%,同比增長33?郾4%;完成增加值9?郾65億元,同比增長13?郾2%。
2、經濟效益大幅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總體良好,產品銷售收入、實現稅金和利潤均大幅度提高。全市規模工業累計完成銷售產值30?郾32億元,同比增長28?郾84%;實現銷售收入22?郾5億元,同比增長31?郾7%;實現稅金1?郾76億元,同比增長53?郾1%;實現利潤3?郾28億元,同比增長2?郾04倍。工業品產銷率達92?郾25%。
3、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全市重點骨干企業全年生產經營穩步增長,發展不斷加快,對全市工業經濟支撐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市煉鋅廠完成產值3?郾98億元,增長30?郾5%;香菊公司完成產值1?郾5億元,增長0?郾34%;盤龍公司完成產值1?郾2億元,增長9?郾1%;陜西五洲礬礦山陽分公司完成產值1?郾9億元;陜西鑫元科工貿公司完成產值1?郾14億元,增長5?郾5%。
4、工業投資及技改步伐加快。工業企業投入和技術改造的力度不斷加大,為下一步增產提效奠定了堅實基礎。去年全市工業共完成投資5?郾4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56?郾5%。其中工業技改投入3?郾88億元,占年初確定技改投入目標的107%,同比增長21?郾25%。柞水大西溝礦業公司鐵礦開發投資6000萬元,新增40萬噸鐵精粉生產能力;洛南陜西煉石鉬礦投資4000萬元,建成日處理1000噸鉬選生產線;陜西秦嶺鉬業公司擴產改造投資3000萬元,建成日處理1000噸鉬選生產線;以及商南豪迪公司、鎮安工貿實業公司、商南水溝釩礦、商州鴻源化工公司等投資均在2000萬元以上。
5、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市一批重點項目投資和建設正在抓緊進行之中,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全年計劃的61個建設項目至10月份已全部開工,其中洛南陜西煉石鉬礦等18個項目已經建成投產;鎮安工貿實業公司水泥生產線技改等19個項目已基本建成,已在進行試產準備工作;商南水溝釩礦等17個項目建設已經完成土建工程;洛南龍鋼木龍溝鐵礦采礦項目等9個項目完成了項目建設前期設計、論證等準備工作。重點項目建設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立項準備一批的良性梯次推進格局。同時,工業項目區建設步伐加快,投資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柞水盤龍生態產業園、劉灣產業項目區、洛南石門鉬業小區等項目區建設已初具規模。這些項目建成后對于增強我市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與實力,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的競爭力將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1、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運作尚不規范。目前全市沒有改制的企業有33戶,占總數的11?郾8%,大多屬于名存實亡救活無望的“老大難”企業,因債務包袱沉重、職工安置困難等原因使改制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即使已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的企業,有的仍然沒有建立起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企業的決策機制、制衡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不按《公司法》運作甚至違犯《公司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個別企業甚至不按章程規定召開股東大會,監事會也未能發揮很好的監督作用。
2、存在以股代管現象,忽視了基礎管理工作。有的企業雖然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管理覆蓋面小、內容不規范,管理標準不高。管理層多憑經驗來指揮,企業在制定很多決策時,沒有科學的依據和真實的市場信息,有的是靠一兩個人坐在辦公室里憑空想象而來。許多問題都要“一把手”拍板決策,一時一個政策,計劃沒有變化快,朝令夕改,缺乏系統化。制度規范流于形式,有的甚至無章可循,基本上仍處于經驗管理階段。還有個別企業現場管理混亂、生產過程雜亂無序,有章不循、違規操作等現象時有發生。
3、企業的組織結構缺乏創新,管理組織模式單一。一些企業在產品、市場、規模等內外部因素已經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還采用以前的直線職能制的組織形式。組織層次多、領導機制僵化、信息傳遞不及時等現象仍很常見。企業的管理組織結構調整步伐緩慢,在采用事業部制、矩陣制以及戰略聯盟、供應鏈管理等涉及企業間關系的組織形式幾乎沒有。
4、不注重財務和成本管理,整體效益不高。一些企業在成本管理、資金管理方面隨意性很大,缺乏計劃性、連續性和預見性,面對市場出現的能源及運輸價格的不斷上漲等不利因素,企業反應稍顯滯后,原材料儲備不足且無具體應對措施。還有個別企業的非生產性支出較多,財務管理存在漏洞,節約意識淡薄,生產過程中浪費嚴重,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利潤空間和市場競爭力。
5、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缺乏競爭力。工業發展過于依賴礦產資源開發的問題加劇,大部分產品屬于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初加工產品,利潤很低且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極少,上下游產品之間關聯度低,沒有形成較為成型的產業鏈。
綜上所述,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工作,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要解決改制后企業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還需做大量的基礎性的工作。
三、對策和建議
1、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嚴格按照《公司法》要求,規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權責,并完善企業領導人員的聘任制度。股東會決定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董事會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行使用人權,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要確保股東大會對企業享有最終控制權,使之真正成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確保董事會對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權,使之切實維護出資人的合法權益;確保監事會對企業董事及經營者行為的監督權,使之能有效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能;確保經理層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指揮權,使之認真執行和落實好董事會的決議。積極探索有效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努力做到責權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
2、切實加強基礎管理工作。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是制度管理,現代企業的競爭力首先是制度的執行力。要使企業管理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首先要不斷健全和創新管理制度。應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和學習優秀企業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企業生產經營實際,以科學、合法、高標準為宗旨,對原有的管理制度進行完善修訂和創新,使企業有一個較為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其次應鼓勵員工參與企業管理。企業制度的設計、執行和創新,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員工與企業的互動,員工不僅是制度執行的主體,還應是制度設計的主體,制度創新的主體。第三要實行科學的崗位目標管理。將每個崗位的職責范圍、目標任務、完成時間等進行細化和量化,明確規定考核標準及獎懲辦法,將指標完成情況與個人收入直接掛鉤,并定期進行公布和兌現、總結和改進。總的概括為:有工作就要有標準;有崗位就要有責任制;有行為就要有檢查和考核;有檢查和考核就要有獎懲。
3、狠抓薄弱環節的管理。首先要強化成本管理。摒棄那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倒逼成本管理法”等先進經驗,緊緊抓住成本管理毫不放松,對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實行最低成本控制。組織開展“厲行節約,修舊利廢,挖潛降耗”等活動,采取有效措施從嚴控制非生產性支出,切實降低生產經營全領域的成本,提高企業利潤率。其次要嚴格質量管理。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也是全體員工的生命,要讓“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理念植根于每個員工心中。努力做好全員全過程的質量管理,追求“無缺陷”的產品質量,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的質量標準,嚴格控制生產的全過程。對于任何有損質量的行為,必須進行嚴厲的處罰,確保質量的穩定和不斷提高。要以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贏得用戶滿意,擴大市場占有率。最后要常抓生產現場的管理。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和崗位責任目標,隨時隨地進行檢查,對于違反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或有安全隱患的行為,當場處理和整改,并如實做好班組、車間工作日志和交接班(崗)記錄,使整個生產現場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每個員工都能忠于職守、按章操作。
4、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我市現代中藥、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依靠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各種途徑,加強同市內外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聯系與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借腦生財、借“技”發財。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步伐,提高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轉化利用水平,不斷開發市場容量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新產品,努力延長產業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帶動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5、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應樹立科學的人才觀,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不斷完善人才使用和管理制度,努力創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和用人機制。要從制度上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鼓勵員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通過選送優秀管理干部到定點院校進行管理知識的系統學習,定期選送優秀員工到著名院校對口進行深造,組織優秀職工赴外地先進企業考察學習和掛職交流,對生產一線的工人進行技師評定等活動,充分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潛在能量。確實做到以環境吸引人才、以事業凝聚人才、以感情培養人才、以制度選拔人才、以薪酬激勵人才、以市場配置人才。
(作者單位:商洛市政府研究室 商洛市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