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作文興趣班”開班咯!
快樂暑假,讓我們一起來快樂作文。
我們“假日作文興趣班”請來的六位老師與尋常老師可不一樣!胡老師帶著大家背起背包,下鄉采風。李老師喜歡和同學們一起放聲歌唱,譜曲寫詞。薛老師么,最擅長的是畫畫,而且是國畫。王老師、雷老師和陸老師,則會和同學們一起讀讀小說,品品散文。
怎么樣,想試試在走、讀、歌、畫的過程中學習寫作的獨特滋味嗎?來我們的“假日作文興趣班”看看吧!
可曾想過“鄉土氣息”也是種創新?
鄉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塊璀璨的瑰寶,它生動、有趣、靈活、富有哲理。同學們不但能從鄉土文化中了解到許多未聞的寶貴素材,還能從中學習到許多作文的技法呢!
一、從“天沔花鼓”借文體
我們玉湖初級中學就坐落在“三袁”故里,“三袁”文化的遺風秉承流傳,使家鄉的文化氛圍顯得十分濃郁活躍。民間流傳著的鄉土文化種類繁多,如“公安說鼓”、“公安魚鼓”、“天沔花鼓”、“千百轉民謠”等。它們的文體形式特別活潑新穎,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文體形式來進行文體創新,寫出一些新奇鮮活的東西來。如在寫作實驗活動中,九年級一位同學的寫作就在文體方面借鑒得比較好,他根據課本中溫庭筠的詞《望江南》的情節內容,以天沔花鼓戲的形式改編成劇本(見例文),其結構形式獨特,字里行間不乏鄉土氣息,讓人讀來有腔又調,饒有意趣。因此說,借助鄉土文化中的文體形式,在創新作文領域中大有開發前景。
二、從“牛郎織女傳說”仿構思
民間文化之所以百傳不厭、千古流芳,關鍵取決于它們奇崛的內容和獨特的構思,如“牛郎織女傳說”、“螢火蟲”、“苦娃鳥”,在構思上就很精巧。它們通過虛構、幻想、渲染、夸張等手法,用偶然的、巧合的離奇情節引起故事的突變,致使情節跌宕騰挪,有著無窮的魅力。通過對許許多多的傳說、神話等在內容和構思上的學習,同學們可以拓寬自己的寫作視野,增添自己的寫作內容,提高自己的構思技巧。一篇以感受“美好”為話題的中考作文《青春?!》,考生就借鑒神話故事的構思方法,把“青春”人格化,用擬人的手法行文,它寫“我”向上帝詢問青春的內涵,上帝要“我”自己去尋找,于是“我”遇“雄鷹”、會“青松”、融“溪流”、撞“頑石”,通過一番艱難的尋找,終于感受到了“青春”的無限美好,向上帝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文章新穎別致的構思方法受到了閱卷老師的賞識,因此得到了滿分。由此說,借鑒鄉土文化的構思也可以撐起一片創新的晴空。
三、從土語方言中引語言
鄉土文化中的語言雖有濃重的鄉土氣息,有的不便于大區域流通,但絕大多數語言生動精辟,表達力極強。因此我們可以汲取其中的語言精華,恰到好處地化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去。如我們在采風中收到的一些語言就很經典:“他從牙縫里擠出了一句話”;“他為人吝嗇得很,就連自己也常常吮著指頭過日子”;“他爛忠厚老實的,連磨子都壓不出一句話”;等等。這樣的語言很多很多,只要我們深入生活去采擷,去積累,去靈活地運用,就會寫出極富語言魅力的文章來。例如一位同學在《我的弟弟》一文中是這樣描寫弟弟的:“弟弟對我不滿,常拿白眼珠兒來翻瞪我,有時坐在門檻上,小嘴巴撅得能掛住一把炊壺。”這樣的語言就極富鄉土氣息,它生動形象,表達力強,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從傳說、神話中擬角度
鄉土文化中的傳說、神話、民間故事等,敘事的角度和人物角度都很新穎別致。它們或站在物的角度,用擬人的手法講一個精彩的故事;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以旁觀者的身份敘事說理;等等。如果我們學用這種角度來創作,其敘事說理就會不同凡響。一位學生的創新實驗之作《黑板·桌子·凳子·初三》,作者就站在“黑板”、“桌子”、“凳子”的角度,用擬人的手法控訴初三生活之苦:黑板說“你們把我擦了又寫,寫了又擦,磨得我是面無完膚”;桌子說“你們不斷在我肩上堆放資料增加重量,壓得我是不堪重負”;椅子說“你們整天人不離位,整得我是腰酸腿痛”。這種寫法要比我們站在人的角度直言初三之苦的表意效果要精妙新巧得多。
暑假了,讓我們一起走入鄉間,深入農村生活,體驗平日里未曾留意的民風民俗,開展一場鄉土文化藝術瑰寶的探尋之旅吧!讓我們一起搜集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戲曲、民間傳說、神話等,然后把它們歸納整理,編撰成冊。最后,讓我們把鄉土文化納為己用,以鄉土文化為基礎形成自己的作品,在形式、構思、語言、表達等方面借鑒與生發,來一次“鄉土”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