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法學至今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但是法學確實已經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學科。”(蘇力:《也許正在發生——轉型中國的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然而,在中國當代法學交叉學科研究中,以波斯納等為代表的法經濟學成為主要發展方向,社會學對法學的影響便相對被埋沒。但法社會學的重要性不應被忽視,對中國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中國法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過分的法條或立法中心主義,學者普遍不重視實踐問題,或者即便關注社會也因社會學知識的缺乏而難以正確認識、分析和進行理論建構。
隨著一些國外法社會學經典著作的翻譯以及評介,這種狀況有所改觀。但一直以來,我國法社會學的發展始終停留在介紹國外理論和方法的初始階段,未能將重點放在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上,法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似乎進入了一個“意料之中”的誤區。“什么是你——中國——的貢獻?”蘇力在上個世紀末對中國學者的詰問至今仍頗具現實意義。
現在面對“根據中國經驗做出自己的學術貢獻”的誘惑,一些青年學者嘗試著接受智識上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冉井富博士即為其一,他的博士論文《當代中國民事訴訟率變遷研究——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視角》就是以世界眼光來關注中國問題的一個有益嘗試。
實際上,為了描述和解釋的客觀,法社會學借鑒了社會學的各種研究方法,包括借助于統計指標,結合因果分析的方法,從量化方面對法律現象和社會環境的聯系進行描述和解釋。已為中國法學界熟知的布萊克就借助科學工具甚至數學方法將定性問題轉化為定量分析,通過純粹的理性主義方法來排除文化、歷史、人性等規范分析要素,進而試圖擺脫意識形態、個人偏見等因素制約。其實,追溯起來,早在一百多年前,霍姆斯就敏銳地察覺當時剛剛開始的這一變化。在著名的《法律的道路》中,他曾預言:“對于法律的理性研究,當前的主宰或許還是‘白紙黑字’的研究者,但未來卻屬于統計學和經濟學的研究者。”
在與法律相關的種種量化指標中,民事訴訟率無疑是一個極具學術底蘊的度量衡。所謂民事訴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通常是一年)單位人口提起一審民事訴訟的案件數量。通過比對民事訴訟率的歷史變遷和地區差異并探尋差異成因,能夠揭示、衡量或者評價不同時期或者不同地區這種影響因素的變化,從而實現民事訴訟率的指示作用。實際上,人們已經在比較廣泛地運用著民事訴訟率這個指標來說明社會的現代化程度、權利意識的增長、居民的好訟程度、法院的案件負擔等等。例如:通常人們用社會發達程度來解釋訴訟率變遷,即社會越發達越可能產生更多的訴訟,但這樣的闡釋路徑很容易在經驗層面尋找反駁的證據,作為經濟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發達國家,美國與日本的民事訴訟率相差近二十倍。這樣的懸殊又可溯源至西方的好訟文化和東亞的厭訟文化,顯然,訴訟率成為揭示訴訟變遷與文化差異之間關系的重要媒介。
作為量化研究的必要,該書提供給讀者大量經過統計處理的詳實的數據資料,這是要花費很大功夫的。所有的描述都是有根有據的,并且配以大量的圖表,對有志于繼續經由這一進路研究中國訴訟變遷的人士而言,這奉書很有實用價值。基于這些數據材料,作者總結出中國民事訴訟率變化的兩大趨勢: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民事訴訟率總體上呈快速增長趨勢。其次,訴訟率的增長并不是線形的,其中有很多波動。盡管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是有時增長得快,有時增長得慢;有時正增長,有時負增長。
比對現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對潛在的現象動因的解析,作者分別從法社會學和比較法的雙重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民事訴訟率的變遷娓娓道來,細致而深刻地闡釋了遮蔽于訴訟率變遷之后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的轉型,諸如工業化,城市化,經濟發展的體制、運行與規模,特定的文化和觀念,社會的關系狀況,非法律的社會控制方式,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律師制度,訴訟制度等等。因此可以說,作者對民事訴訟率變遷的研究實際上在透過一個絕妙的視角考察與之對應的社會圖景。
其間,作者探討了諸多饒有趣味的話題,中國是否存在“訴訟爆炸”即為其一。如果以“件/10萬人”為單位,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國的民事訴訟率只有31.46,1999年,這個數字達到403.23,前后增長了11.82倍。針對這種變化,一些學者認為,我國老百姓的權利意識大大提高,甚至于說我國老百姓“到法院解決糾紛已成為一種習慣”,已經出現了訴訟爆炸,法院案件數量的增長已經到了“惡化”的地步。那么我國的經驗現實是不是支持這種判斷呢?
在作者看來,判斷是否存在訴訟爆炸,需綜合歷史比較、國際比較、糾紛水平比較以及法院能力比較等多個參照標準來進行分析。單純從案件數量的歷時增長,并和改革開放初期的訴訟率水平進行對比,判斷我國出現了訴訟爆炸,這是成立的。然而,在與不同國家的橫向對比中,我國的訴訟率水平是比較低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國并沒有出現訴訟爆炸。此外,訴訟爆炸有一個潛在的含義,就是人們有好訟的傾向,社會上存在比較嚴重的濫用訴權、浪費司法資源的現象。但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民事訴訟中,原告具有較高的勝訴率。這種差異表明,在中國,原告在有更大的勝訴把握的情況下,才會提起訴訟。因此,不應高估將不滿和糾紛求助于法院的實際水平。那么,法院的資源是否足以應付一定數量的案件呢?一項實證研究表明,為了改善法院自身的經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審判人員在所謂“送法下鄉”、“送法上門”、“保駕護航”等政治正確的口號之下努力開拓擴大案源。(王亞新:《社會變革中的民事訴訟》,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可見從法院實際辦案的能力和希望辦案的數量等方面來看,我國同樣不存在所謂的訴訟爆炸。
這種失察恰恰昭示了一些法學家欠缺對于實踐細致且深入的考察,而往往基于主觀猜測或隨意聯想匆忙作出論斷。實際上,“法學家不僅是生活經驗的記錄者和表達者,而且其本人就是這一生活的參與者與創造者,通常,也是生活中最為穩健而負責的群體。”(許章潤:《法學家的智慧——關于法律的知識品格與人文類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法學家的智慧只有落實到具體而細微的生活中才有意義,只有“研究真實世界中的法律”才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也唯有如此,方能將法學研究納入開放的社會科學框架以突破當前中國法學研究的“瓶頸”,以更正法學研究的“幼稚”之名!
值得追問的是,否認訴訟爆炸的存在是否能夠表明當代中國糾紛發生的概率不高?這個推論顯然難以成立。中國目前處于失范現象嚴重的現代化發展前期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狄更斯的描繪可謂精當:“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失范的社會狀態下,共同的價值觀淡化、道德規范的約束力減弱等等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頻發和糾紛的大量生成。
刁詭的是,訴訟率卻如此之低,如何解釋?當然,諸如“厭訟”文化等因素可以作為闡釋的路徑,但在我看來,制度層面的動因則更值得關注,以下分別從立法層面與司法層面予以剖析:
歷史法學派認為,法不是人類理性的產物,設想能夠憑借人類普遍的理性建立一部適用于全人類的法典是荒謬絕倫的虛構。他們將法律視為一個歷史上形成的文化現象,把法的產生和發展寓于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法律同語言、詩歌及宗教一樣,不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理性有意識地塑造出來的,而是貫穿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緩慢地、逐漸地生長發展的產物,是民族精神世代相傳、因襲不斷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據此,我們必須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中國法律“同世界接軌”的那種法律移植說持謹慎態度。我國自清末以來一直在變法,試圖引進西方模式的法制,盡管已有一定成效,但在許多地方這些引入的法律還是與中國百姓的生活有相當的隔閡。人們不遵守法律,不注意用法律來保護他們自己,有多種原因;但原因之一,國家制定法與民間法之間有文化的隔阻。(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可以說,在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許多帶著傳統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間規范正組織著社會生活,調整著各種矛盾和沖突。這些作為“本土資源”存在的民間規范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以司法為表征的制定法解決糾紛的負擔和壓力。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作為實現正義的維度而存在的司法方式受阻或無效用、不效率、不可行。司法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程序性,訴諸司法要經各種手續,程序復雜繁瑣,技術性強。盡管更嚴格的程序形式主義在理論上有貌似合理的存在原因,不過卻帶來了高成本、訴訟遲延、潛在的參與者不情愿使用法院、回避法院以及最終的不正義。而且,法之生命在于法的實現,執行可謂法律獲得生命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我國當前存在嚴重的執行難問題降低了訴訟救濟的可獲得性,減少了訴訟的預期收益,從而降低訴訟率的水平。接近司法障礙的大量存在,促使人們在一定情形下轉向私力救濟以及其他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19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興起的“實現正義”運動,迄今為止主要聚焦于正式制度的層面——接近司法,即通過司法改革促進當事人平等利用法院。但它決不限于司法制度的城堡內,甚至不局限于正式制度,因為實現正義可以且通常需通過多元途徑。(徐昕:《論私力救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多元化的糾紛解決途徑同樣分流了大量原本應當經由法院解決的糾紛。
值得欣慶的是,可以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控制度對于訴訟率的影響,但這涉及到對訴訟的“善”、“惡”評價問題。盡管在美國這樣高訴訟率的國家人們逐漸認識到訴訟的缺陷,支持和鼓勵訴訟的觀念開始受到批評,但在這個“走向權利的時代”,對于在“厭訟”傳統法律文化影響下長期缺乏權利意識的中國民眾而言,對訴訟予以道德批判似乎仍是一個后現代問題!正如耶林在《為權利而斗爭》中的那段陳詞:原告為保衛其權利免遭卑劣的蔑視而進行訴訟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取的標的物,而是為了主張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這一理想目的,與這一目的相比,訴訟所帶來的一切犧牲和勞神對權利人而言,通通無足掛齒。
(《當代中國民事訴訟率變遷研究——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視角》,冉井富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