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過了一半的時候,看見一本名叫《話題2005)的書,不禁讓人為它捏把冷汗。不論是傳媒炒作的對象,或是普通人飯桌上的談資,話題總是越新鮮越好。那些曾經甚囂塵上的新聞或事件,在沒有了新鮮刺激這最有力的保證后,還有什么能夠吸引讀者的眼光?
這就難怪作者會在“緣起”中花那么長的篇幅去說服讀者,購買此書的理由也列舉了一堆。“話題的深度”、“獨立的立場”及“分享的需要”是這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三大特色。作者群清一色的高學歷背景、專業修養和對大眾文化的關注保證了對每一個話題的探討都不是淺嘗即止的單向度報道,而是要盡力從新的角度去挖掘紛繁現象背后的東西。作者們也宣稱因為這個學術群體的年輕、及某種程度的邊緣化,反而保證了他們在寫作時的獨立立場。也正是在這種獨立標準下,2005年很多更轟動、更有社會關注度的事件反而被擱置,從對分析對象的選擇到討論本身,再到結論或問題的提出,每個作者的獨立性得到了最大的尊重。這種獨立性的存在,在我看來,是此書得以在同類書籍中顯得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
由于是不同作者的集體創作,此書與其他選集一樣,會面臨風格不統一、作品質量也不統一的問題。似乎是經驗不足或磨合不夠,這一組作者在寫作體例或是風格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異,倒是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出“眾聲喧嘩”的效果。這里所說的寫作風格,并不是個人在文字方面特色的不同,而是雖然面對同一類讀者——在思索身邊事物并希望將這種思索與人分享的人,不同的作者采用的姿態也不盡相同。比如集子中討論端午保衛戰的一篇,作者顯然在盡力淡化文章的專業色彩,不過這種淡化不等于放棄,將理論性的思考壓到較為通俗化的表述和文體的背后,反倒是更能顯現作者的寫作特色。從這個角度看,此書的特色還有一個:即這是一本眼光向下的書。
對于相當多人文學科的專家學者來說,“超女”、“房價”、“中日”、“臺海”都是可以談論,但不一定要去研究的話題。有的是因為話題太過“通俗”,有的是因為話題太過“專業”,“越界發言”本來是學界的一大禁忌,到了此書反倒成了一大特色。正因為這種“越界”聲音的存在,使得單向的話題可以構成“復調”,也有了深度發掘的可能。這個年輕的作者群,選擇這樣一些話題,本身就是一個頗有意味的姿態:眼光向下。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大眾話題,甚至是最通俗的娛樂話題作為思考對象,在學理準備之外,其實更需要的是新的學術思路和勇氣。
書中的“復調”通過附著于每篇文字背后的討論彰顯,有的時候,這種討論和多元的評說甚至精彩勝于正文。討論中對于正文的質疑、與作者的往復辯論、沒有能夠窮盡的話題,都以原生形態得以存留。也正是這一部分文字的存在,使得所有的話題在結束的同時,也留下了無窮的空間等待更進一步的發掘。
還是在《緣起》當中,作者們這樣總結自己的書,“新聞不免過時,結論可以存疑,這本書真正追求的,或可簡括為思維的樂趣”。當用一種別樣的視角回顧完2005那些已成為歷史,或仍在我們生活中延續的話題后,《話題2006》也許將會成為我們和這批年輕學者未來的共同樂趣所在。
(《話題2005》,薩支山、楊早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6月版,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