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中生物實驗中,利用“頭腦風暴法”挖掘素材,創設“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 生物學實驗頭腦風暴法合作學習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1 引言
高中《生物》教材中對實驗的要求是:在態度上,要求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實驗能力上,要求學生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等常用工具和儀器,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等操作技能;學會科學觀察的方法,能夠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并得出結論;初步學會生物實驗方法,能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施,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和數據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新課改更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強調學生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能力的培養,而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認真落實實驗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樹立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措施。生物學實驗不應該只是一個驗證生物學結論的過程,而更應該是一個探索、嘗試、體驗的過程。現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實驗都以驗證、觀察實驗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筆者認為把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實驗,讓學生利用“頭腦風暴法”去思考、改變、分析實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能讓學生從做中學,從做中思,從思中發展,取得教學相長、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效果。“頭腦風暴法”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做到化難為易,使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和智慧挑戰。
2 方法
“頭腦風暴法”是美國創造工程學家奧斯本提出來的一種培養創造力的方法。此法需要進行分組(約5~10人),進行集體討論,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相互彌補知識缺陷,引起創造性設想的連鎖反應,借助競爭氣氛充分調動每個人的智能潛力。這種方法要求參加者暢所欲言,自由想象,不要過早進行評價,使新的設想有充分發展的機會。
學生在實驗課前以學習小組(約5人)為單位,自行確定討論時間,利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討論,綜合各人的意見,設計好實驗方案,然后分工合作,交流分析實驗結果,最后提交含創意內容的實驗報告。由于學生的知識面較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實驗材料和用具的改進、實驗方法的拓展、實驗操作步驟的設計、實驗結果分析等內容進行分析討論。有需要時,教師要結合各種材料和信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情景,可以通過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的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索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
3 做法
利用“頭腦風暴法”進行小組討論,提出問題,落實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結論。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親自體驗研究的過程,培養科學素養。此“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模式為:提出問題一小組討論一合作探索一匯總一教師評價反饋。
把教材中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實驗方案,通過小組的通力合作,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小組成員交流分析實驗結論,再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總,經教師審閱后,向學生反饋實驗中有創意的,并切實可行的部分,并把優秀作品進行張貼展覽。探究性實驗的方案不是惟一的,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及時地給予學生肯定及表揚,能增強學生創新的自信心及科學探索的積極性。
案例:“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實驗可調整安排在“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節的教學內容前,教師可作簡單的引導,如:若對植物施肥過量,會出現“燒苗”現象,即改變細胞外液濃度時,細胞內部水分會隨之發生改變。然后給出下列提示:①材料的選擇;②外界溶液的濃度,能否用其他濃度替代;③操作步驟的改善;④可作哪些方面拓展。教師要求學生預習后,針對上述提示自行分組討論。“頭腦風暴法”要求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討論,允許暢所欲言,小組長注意調整討論氣氛,鼓勵發言,并負責把各人的建議做好記錄,然后經討論選出合理的建議,如:材料、用具、操作步驟及可能的拓展,再作分工安排。例如:某小組使用“頭腦風暴法”討論出下列幾點改進:①材料:紫色洋蔥表皮,無色洋蔥表皮,根尖細胞,其他有顏色的葉子的表皮(如:紫色鴨跖草);采用不同濃度蔗糖溶液,如:10%、30%、50%、60%等;或其他溶液,如:雪碧、可樂、椰子汁、牛奶等;②方法:除教材介紹的外界溶液引流的方法外,嘗試把蓋玻片掀開,直接滴加外液;③實驗拓展:測量細胞液濃度;證明是活的細胞;細胞壁與原生質層收縮速度比較;不同濃度的透明溶液的鑒定。
分工操作的方案:①探究不同的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現象;②探究紫色洋蔥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測定;③探究不同溶液(如:雪碧、可樂、椰子汁、甘油、酒精等)處理植物細胞后發生的變化,④探究不同濃度的透明溶液濃度大小的測定;⑤探究細胞壁與原生質的收縮速度及能力差別。
根據上述5組的分工,讓小組各成員在實驗中進行操作,記錄實驗結果。課后小組自定時間討論,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上交一份實驗報告。教師審閱后,及時把實驗報告中出現的創意反饋給學生,及時肯定和表揚這些同學,并把實驗結果聯系到課堂的教學中,把優秀的實驗報告張貼展覽以示鼓勵。
此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小組各成員的友好合作,小組長的組織領導作用功不可沒。在策劃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小組討論后要及時把實驗所需材料、用具上報給教師,讓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②實驗期間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問題,要遵守課堂紀律;③實驗課期間,教師要多巡視,以備輔助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④督促實驗小組盡快討論分析實驗結果,上交實驗報告。當學生熟悉具體的操作過程后,學生對探索性實驗的開展自然會形成一種習慣,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以下是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中有創意的點滴小結。
【實驗一】“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①探究植物種子中的化學成分;②探究番石榴更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③探究幾種植物種子含脂肪量的比較;④探究雙縮脲試劑能否代替斐林試劑;⑤探究配制雙縮脲試劑或斐林試劑時,改變加入NaOH和CuSO4的順序。
【實驗二】“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①探究幾種植物(如水綿、黑藻、葫蘆蘚等)細胞的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情況;②探究光照對細胞質流動速度的影響;③探究溫度對細胞質流動速度的影響;④探究切傷后植物組織細胞中細胞質流動速度的影響;⑤探究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細胞內葉綠體分布及細胞質流動速度。
【實驗三】“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①探究不同的培養方法(如:細沙、粗沙、泥土、濕紙巾、水浸等)培養蒜(洋蔥或蔥均可)的根生長情況;②探究不同的處理(如:置于冰箱普通冷藏室內數小時;用奈乙酸浸泡過;用生長素浸泡過等)對蒜長根的影響;③探究剪取根尖的時間和部位不同,所觀察的細胞分裂情況;④探究容易把根尖細胞分散的方法;⑤探究用亞甲基藍溶液培養的根尖,直接用于觀察有絲分裂。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①探究放置時間不同(長、短)的肝臟研磨液與Fe3+的催化效率;②探究塊狀肝、肝臟研磨液與Fe3~的催化效率;③拓展實驗:探究外界環境條件(不同溫度、不同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做法:把H2O2直接滴在經處理過(不同溫度或不同pH值)的馬鈴薯片上,觀察馬鈴薯片上產生的氣泡速度及數量。
【實驗五】“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①探究不同植物葉片中色素的含量;②探究色素提取的其他方法:可采用有機溶劑四氯化碳、酒精等;③探究提取色素時加入SiO2或CaCO2較多或沒有時,所得提取液的顏色及色素分離的效果;④探究色素分離的其他方法,如:在圓形的濾紙中央,先滴幾滴濾液,然后往中心滴一滴層析液;用粉筆代替長濾紙條,距一端約1 cm處畫上一圈濾液,再放入層析液中;⑤探究層析液的替代品,如酒精、93號汽油等。
實驗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思維的嚴密性、創新性;能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掌握情況,如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材料用具的使用;能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如條理性、準確性等。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生物教學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實驗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在利用“頭腦風暴法”進行變式實驗時,教師應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幾點:①準確地理解實驗目的;②細心地弄清設計要求;③精心地策劃實驗方法。
此模式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①占用的時間較長,學生未能及時上交精煉的實驗報告;②個別責任心不強的學生,在實驗中糊混過去,未能認真協作;③限于學生知識面較窄,較難在原實驗基礎上有廣闊的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