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中心課程
學生中心課程論流派主張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動機和需要、能力和態(tài)度等為基礎來組織設計課程。這種課程思想最初是由杜威提出的,20世紀70年代初人本主義者極力推崇這類課程。融合課程是人本主義課程最典型的形態(tài),其實質是把情意領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和認知領域(知識、能力和智力)加以整合,課程設計的重點是希望把認知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這種課程論在實踐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許多類型的融合課程。20世紀70年代后,人們傾向于關注各種課程思想的融合,希望在學科結構體系、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學生心理發(fā)展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
學習結果
學習結果是教學目標的一種描述,是學習者經過教學后知情意方面的發(fā)展和變化。學習結果分析的任務便是鑒別出這種發(fā)展和變化。為了設計教學,教師必須知道有哪些期望的變化并且這些期望的變化可以被納入到一個科學的分類體系中。這個科學的分類體系便是教學目標的分類體系。目前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有加涅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和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
加涅將人類的學習結果分成五大類: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和態(tài)度,并認為每類學習結果的獲得都碧血為學生提供必要學習的條件。
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在認知領域還布魯姆將認知領域劃分為遞進的六個層次包括: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